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征集的红绿彩瓷器
发布日期:2011-01-26
部门:
阅读次数:0次
柳孜运河遗址位于淮北市西南约30公里处,隋唐大运河(当地人称隋堤)流经此地,宿永公路穿堤而过。1999年因公路拓宽,发现大量文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遂于当年在这里进行正式发掘,获重大收获,出土了八艘唐船及全国二十几个名窑口的瓷器等,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期以来,大量隋、唐、宋、辽、金时期的文物相继在当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被发现并流入民间。在淮北市博物馆开馆之际,仅著名收藏家丁仰振先生一人就向淮北市博物馆捐出古陶瓷器近2000件,经著名陶瓷鉴定专家李知宴教授过目,其中不乏官窑珍品。日前,笔者有幸目睹这批瓷器藏品中,一件美艳无比的红绿彩小碗尤其令人注目。现鉴赏如下,愿与大家共享。
红绿彩小碗。通高4、口径9.4、底径3.3厘米。敞口、弧腹、较丰满,圈足偏矮。胎土细密、坚硬,瓷化程度高。外壁近足处局部露胎,有垂聚釉,釉色白中泛黄。碗内由红彩画二条圈线,一粗一细。碗中心区有一束枝叶葳蕤的花卉,花叶及花蕊用绿色点涂,花瓣先用红彩勾勒轮廓线,而后用黄彩涂抹。(图一、图二)
“红绿彩”属釉上彩绘,它是人们首次在素瓷上主要以红绿两色彩料为主装饰图案。对后来青花瓷绘画的成熟及明、清两代的斗彩、粉彩、五彩影响很大,它的出现,使中国的陶瓷发展进入了一个百花争艳的绚丽时代。
由于“红绿彩”在中国陶瓷发展中所占据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以自20世纪初叶以来就有大量海内外的学者不断地在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且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近年来不少海内外学者通过对海外收藏有纪年标识器物及国内部分墓葬发掘和考古调查资料的确认,判断研究认为“红绿彩”出现在13世纪也就是金代以后,在宋代以前根本就没有“红绿彩”的存在。且对烧造地也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以为其主要是河北“磁州窑”烧造,这类装饰是河北“磁州窑”的发明。也有的学者以为其最高艺术成就产生在山西“八义窑”。还有学者以为其最精美的制品是河南“当阳峪窑”所制,各种见解莫衷一是,难有结论。(望野:《红绿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那么,在柳孜运河遗址出土被征集的这个红绿彩小碗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产品?属哪个窑口烧造?笔者认为:
一、柳孜遗址属隋唐运河的通济渠段,它是黄河连接淮河的一段极其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自隋开通以来,一直是唐、五代、北宋、金和南宋诸时期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朝廷的生命线。考古发掘证实,北宋时期这里曾有一座石构建筑货运码头,一艘艘满载瓷器的货船在这里停泊,把“全国二十几个名窑口”烧制的精美瓷器发往各地。它也是贯通南北的经济重镇和货物集散地。宋辽金时期,频繁的战争破坏了这种宁静、繁华,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金兵南下侵扰,破坏了运河上的码头及各种设施。继而,在南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金章宗(完颜璟)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洪水南下,吞没通济渠,自此通济渠日渐淤塞。这条自隋至南宋运营了500余年的大运河结束了它的使命。今天,那些富有时代特色的瓷器在泥沙中埋没了近千年终因宿永公路拓宽而又重见天日。由此似可推论,这件釉上红绿彩小碗的下限应定在金代较为适宜。
二、金朝是东北女真人建立的,长期与宋及辽干戈不断。灭辽入侵中原后以淮河为界与南宋对峙。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后,为了整顿因战乱而面临破产的经济,遂与南宋修好,不再南犯。三十年的安定局面,使金的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金史·世宗纪》记载,大定30年间“群臣守职,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因此,制瓷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艺术也随着社会的繁荣而繁荣。上面介绍的这件红绿彩瓷器的内装饰以单枝花卉为主,线条流畅,技法娴熟。这和望野、《红绿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书中所发表的资料第12页红绿彩花卉图案4,12世纪晚期,第13页红绿黄彩花卉图案5、12世纪后期(图三),及《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发掘报告,黑白图版70,濉溪县文管所征集器物宋金瓷盘、瓷碗(DZH:196)红绿彩碗(图四)的胎质、釉色、构图、纹饰、颜色都非常相似。这是当时社会和平景象及民风民俗的一种折射。因此推断,这件釉上红绿彩的烧造时间应在金晚期的大定年间。
三、关于烧造窑口。富有浓厚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的陶瓷绘画是自宋以来磁州窑系的特点,题材取材于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民间的生活意趣和幽默感跃然于画面之上。金代瓷器的笔绘艺术,以磁州窑系的作品为代表。它的特点是用笔简练,线条明快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白釉釉上红绿彩器是自宋以来磁州窑系瓷器装饰中较为珍贵的品种,在磁州窑系的山西介修窑、河北观台窑、河南当阳峪窑、禹县扒村窑等窑皆有少量出土。(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7年。)综上所述,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出土被征集的这件釉上红绿彩小碗当是磁州窑系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