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相城内古井、古石墙再现古城历史
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2010年2月-4月,淮北市博物馆对位于淮北市惠黎路老木材公司柳暗花明工地的多座汉代至金元时期水井以及古石墙等遗迹进行了清理,出土大量汉代至金元时期的文化遗物,为研究本地区汉代至金元时期的水井形制,古石墙的建筑方法、地方文化面貌以及该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新的历史资料。遗址位于古相城城内,通过考古发掘所揭示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再现了古城的繁荣景象和辉煌的历史。
1、水沟
G1和G2。 G1开口汉代文化层,东西向,东西长64米,宽5米,深2.3米。土色灰褐,土质较软且疏松。包含物较丰富,发现有陶片、瓦片、残铁片、五铢钱、兽骨、木炭等遗物。G2开口在汉唐文化层,南北向,因施工破坏,残长6.9米,宽7.8米,深2.3米,沟内堆积土色灰褐、土质较软、粘性较高,沟内文化遗物较丰富,出土大量残筒瓦(少量着朱红和带有瓦钉)、残板瓦,另有部分瓦当(少量着朱红、石灰)、陶饼、豆盘、陶扑满(存钱罐)、陶纺轮、五铢钱、釉陶片、原始青瓷片、锈铁块、铜渣、兽骨、木炭、蚌屑等。可辨器形有罐、碗、豆、钵、瓮等。
2、石墙
古石墙开口于汉唐文化层,南北方向,受建筑施工破坏,残长6.9米,宽40-50厘米,高1.9米,遗址的南壁和北壁都仍可看到残存的石墙。整个石墙是由众多大小不等,经过人工加工过的近似方形的石块交错垒砌而成,自上而下分为8层(见图1,2)。从取土露出的剖面上看,石墙刚好位于水沟G2的底部略偏东,出土遗物集中分布在石墙西侧G2内,这里不再叙述,东侧也有少有发现,主要是一些板瓦、筒瓦残片和少量的陶片等遗物。
3、水井
遗址中共发现汉代水井5口,编号分别为J1、J2、J4、J5、J6,金元时期水井一口,编号为J3,其中汉代水井位于遗址东北部,且分布较为集中,金元时期水井位于遗址的西南部。根据建筑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陶圈井、砖砌井和土坑井两种。J1为陶圈井,J2、J3为砖砌井,J4、J5、J6为土坑井。下面分别介绍:
J1, 陶圈井 开口于汉代文化层,自上而下共有13层。平面呈圆形,井圈外径84厘米,内径80厘米,高33厘米,井深约4.3米。建造方法为:先深挖一个圆形深坑,再将已经烧制好的陶井圈用绳缓缓放入坑中,依次相互叠压放置整齐,最后将在井外剩余的残坑用土填实,并进行简单的夯筑。井内堆积土质较硬,土色上层较浅,呈浅灰色,下层土色较深,呈灰褐色。出土遗物出大量板瓦、筒瓦残片外,还有残铁器、五铢钱,以及少量木炭、釉陶片等。
J2、J3 砖砌井 分别开口于汉代文化层和金元文化层。二者平面都呈圆形,皆用几何纹砖和素面砖砌成。J2井口直径1.1-1.2米,井深4.05米;J3井口直径1.4米,深3.35米。建造方法:J3,先挖一圆形坑,周边用几何纹券砖错缝平砌,券砖厚10厘米,自上而下共30层。在距井口3米处,出现一层规格较大的素面大砖,砖长30厘米,厚12厘米。大砖以下至底部的井边由两层大小厚度不均的石块砌成。J2,距井口3.4米处,井直径开始缩小,出现二层台结构,形状近似圆形,二层台台高65厘米,也是用几何纹砖砌成,不过砌法有所差异,北壁自上而下分别为几何纹砖错缝平放、素面厚砖依次站立放置和几何纹砖错缝平放,南壁的砌法为8层几何纹砖叠压放置,自上而下呈梯状渐伸向井内,子母口朝内。J2,井内堆积土质较硬,夹杂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石块,土色灰褐。出土遗物有残砖瓦、牛骨、残铁器、五铢钱、云纹瓦当、石磨以及少量蚌壳等。J3,井口至60厘米处为一层浅灰色淤泥层,淤泥层里没有发现包含物,淤泥以下堆积土质较硬,夹杂有大量大小不等的石块。土质较硬,土色深灰。出土的遗物只要有:铁箍、“V”字形铁鋬、钧瓷、青花瓷片、兽骨、蚌壳等。
J4、J5、J6 土坑井 皆开口于汉代文化层,平面呈圆形。J4,位于圈井旁,井直径85厘米,深3.5米。井内堆积土质较松软,灰褐色土,出土遗物以筒瓦和板瓦残片为主,还有少量的兽骨、木炭、红烧土和陶器残片,并发现一木质的建筑构建。J5,直径1.1米,深2.3米,井内堆积土质较硬,土色灰褐,上层有厚20-50厘米厚的草木灰层,该井内出土遗物较少,主要有部分陶器残片、筒瓦、板瓦残片、木炭、残瓦当等。J6,直径1.2米,深2.5米,井内堆积土质较硬,土色浅灰,包含物较少,有少量的板瓦、筒瓦残片、木炭和陶器残片等。
出土遗物
本遗址中的文化遗物绝大多数出土于遗迹和地层,极少数来自采集。完整器较少,陶器主要有罐(图5)、钵(图8)、瓮、盆、豆、纺轮、陶圆饼、扑满等生活用品以及板瓦、筒瓦、瓦当(图6)等建筑材料。瓷器出土较少,基本完整器有酱黄釉饼底敞口碗(图7),其余主要为一些原始青瓷片、钧瓷片和青花瓷片。铁器主要有剑、锛、箍和“V”字形铁鋬。出土钱币29枚,皆方孔圆钱,钱文有“五铢”、“半两”、“货泉”和“绍圣元宝”,还有部分钱币锈蚀严重,钱文内容不可辨。此外还出土有制作精美的石磨(图3)、铺地砖(图4)等遗物。
结语
通过对出土遗物和地层的分析,我们对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出土遗物以及水井,水沟,古石墙等遗迹可以看出该遗址是一处汉代至金元时期重要的生活和居住遗址,发现的古井数量之多,也说明了此处到时是一处人口分布密集的区域,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淮北相城曾经的繁华景象。
执笔:杨建华、杨忠文、王磊
淮北市博物馆考古部
上一篇:2010年相城考古再现辉煌
下一篇:淮北“相城”得名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