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辘轳陶井2006年10月于华松国际(原淮北市政府二号楼)工地发掘出土。此陶井敞口,平沿,口沿上有梯形井架以承滑轮;筒腹,腹中部有线圈状的凸起宽平沿绕腹一周;大平底。灰陶。
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物原》就有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而到了春秋时期,从辘轳大量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中可见,辘轳就已经流行了,它是古代民间的起重机械,是绞车的一种类型。
而这种在井沿上有梯形井架以承滑轮的装置称之为井辘轳,是从井中汲水所用的。它利用轮轴原理制成了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它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具体就是在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这种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由辘轳头、支架、井绳、水斗等部分构成。
井辘轳的应用在南唐李璟的《应天长》词中有记载:“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井。” 另外,在元代王桢著《农书》和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都有井辘轳图。
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它在我国使用的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如今一些地下水很深的山区,也还在使用辘轳从深井中提水,以供人们饮用。这都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而通过这件出土的文物可见,处于北方的淮北地区在汉代也普遍使用这种工具。(武可撰稿,胡均摄影)
上一篇:每周鉴赏:汉代石圭
下一篇:每周鉴赏:东汉绿釉博山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