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发展并重 重现运河神韵——淮北市切实保护隋唐大运河遗址、发展大运河文化
发布日期:2011-01-27
部门:
阅读次数:0次
抢救发掘:打开湮没的历史
站在柳孜码头遗址上,记者不禁陷入沉思: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隋唐大运河流经过的地方吗?这就是曾经繁华一时的隋唐大运河码头吗?逝者如斯夫!我们仿佛听到了古运河那水流不息的波涛声,听到了古码头那来来往往的喧哗声;又仿佛看到了古运河上那船只前行的帆影,看到了古码头上那纤夫拉船的身影……
柳孜集古称柳孜镇,位于今濉溪县城西南25公里,即濉溪县百善镇与铁佛镇之间的宿永公路边上。据考证,其历史可上溯到汉代,自隋代开凿通济渠经过此镇后,即成为淮北地区运河岸边上的政治、军事、文化、交通和商族重镇。
柳孜,其繁华虽落,但其历史没有断失;其河道虽湮,但其文明没有消失。就在不经意中,柳孜的历史、柳孜的文明又被重新发现!
1998年,淮北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宿州至永城公路濉溪段拓宽改建,其工程横穿柳孜集而过。工程快速推进中,百善镇以东路段出土了唐宋时期的瓷器、铜钱等物,这迅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施工进行文物保护工作。1999年初,在百善西柳孜集裁弯取直施工中,又发现大量陶瓷等文物,还发现了地下埋藏的沉船和石构建筑文化遗迹。经省考古所和当地文物部门实地考古调查以及走访群众,掌握了柳孜运河故道的位置及地下埋藏情况,确定对柳孜遗址进行抢救性重点考古发掘。5月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淮北市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决定对柳孜路段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
天气炎热,但考古队员的热情如烈日般高涨!他们不断修正方案,多次扩方发掘。据了解,从1999年5月4日进点至11月17日撤点,历时近200天,累计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艰辛的劳动,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
———出土了一座宋代石筑码头。经古建专家初步认定,石筑码头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这一发现,对唐宋时期大运河内的运漕制度改革提供了佐证,它说明原先由始点运至终点的办法其实已改为分段运输的办法,还证明了柳孜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之地。
———出土了8艘唐代沉船,它为研究运河漕运及船的时代、种类、用途和造船技术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从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运河上有大客船、大货船、小渡船或小渔船等两类四种不同的船形。柳孜出土的沉船虽有残损,但仍可看出与此有颇多相同之处。尤其是一号唐船结构严密、工艺精良、用材合理,反映了唐船的工艺及建造水平和唐代运河漕船的共有特点。一号唐船还保留着长度为4.2米的拖舵,其结构型式为中国古船考古发掘中所首见,极大地丰富中国造船技术史,被专家称为“淮北舵”。四号船只剩下3米长的船首部,与1960年3月在扬州施桥出土的唐船相似,也许就是当年航行在通济渠的主导船型。
———出土了大量隋唐宋及金元时期的全国20余座窑口的陶瓷等文物。其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十分罕见。它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制瓷业的生产、运销及外销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规模之大的事实,为写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这三项重大发现迅速轰动全国,柳孜迅速名扬海内外!
柳孜考古的重大成果,随即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柳孜发现:不可估量的价值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了解其价值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下中国大运河的形成及其通济渠的历史演变。
众所周知,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劳动人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与万里长城一样,举世闻名,已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
中国大运河主要包括两大人工水系———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大运河主要经历3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与淮安之间开凿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这是中国大运河最早的一段。隋大业元年(605),隋炀帝“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大业四年(608)又开永济渠,并重修了江南运河,第一次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贯通,这标志着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元世祖忽必烈时,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和开凿,开通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不再绕道洛阳,改变了隋唐大运河的基本走向和规模,形成了京杭大运河。
而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中黄河连接淮河的一段极其重要的河道,唐宋时期称汴河,“渠广四十步,河畔筑御道,道旁栽柳树”,其流经线路沿东汉汴渠(古汴河)至开封后,与古汴河分道折向东南,经今河南商丘、永城,安徽柳孜、宿州、泗县,江苏盱眙入淮,全长1300公里,是隋唐大运河连接东西南北的骨干河道。此渠历经隋、唐、北宋三代500余年,在沟通政治军事中心的京都和经济中心的江淮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维系隋王朝的统一和获取江淮物资以及促进运河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是巩固和发展隋王朝的生命线,对后来唐宋王朝的繁荣昌盛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大。但到南宋后,为防金兵南下,破坏了运河上的各种设施。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入淮,夺淮入海,这两个因素导致通济渠到南宋后河道逐渐淤塞废弃。在淮北市濉溪县境内,通济渠由西北流向东南长达40余公里,柳孜大运河遗址是该渠的一小段。20世纪50年代运河堤坝还保存完好,今天沿通济渠一带的群众都把运河故道称为隋堤或隋堤沟,永城、柳孜、宿州就位于隋堤之上,而50年代修建的303省道宿永公路也正好铺建在运河故道上,穿柳孜而过。
不难看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专家们纷纷认为,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现,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它确认了隋炀帝开凿通济渠流经地点和线路这一历史悬案。由于历史上通济渠多次淤塞改道,加之黄河经常泛滥,沿线地貌变化很大,同时也由于古汴河的存在,因此,文献中关于通济渠的走向及流经地点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柳孜大运河遗址的发掘成果,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和地点,起到了考古学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
它进一步证明了隋唐大运河是古今中外的奇迹之一。它的开凿与运行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牵系着王朝的兴衰和更替,因而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都曾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和长城一样,无愧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柳孜大运河遗址是中国大运河遗址的典型代表,它既是重要的人文景观,又是特殊的文化资源,对其切实加强保护利用,再现当年运河神韵,对弘扬中华文明,推动地方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为柳孜找到了在运河史上的一个座标点。表明当年的柳孜镇人口众多,客流如云,既是漕运中转码头,又是较大的商品集散地,一派繁荣景象。这为研究当时漕运史、交通航运史、水利史和隋唐宋元代历史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瓷器出口外运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总之,柳孜大运河考古成果不仅为研究中国运河史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提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信息,更重要的是为开展中国运河考古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提出了中国运河考古研究的新课题。
发展保护:运河神韵放异彩
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象征,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开展中国大运河的考古、保护和利用,是当地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职责!
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发掘之后,我市切实遵循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积极有效地进行文物保护和利用。在法规建设、保护工作机制建设、经费投入、普查工作、理论研究、宣传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使运河保护工作由虚变实、由柔变刚,初步形成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体系。
———发展博物馆事业,保护利用运河文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发展,2004年9月,建成了淮北市博物馆新馆并投入使用。该工程建设位于新市区中心,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675平方米,拥有唐宋瓷器厅、汉画像石厅、运河遗韵厅、淮海战役厅、上市公司股票陈列厅、城市建筑规划厅、古相遗珍厅、老照片厅和一个临时厅等9个展厅。特别是对柳孜运河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市博物馆还合编写了《淮北柳孜运河遗址发掘报告》,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对1999年发掘出土的8艘唐代古木船,我市又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和科研课题组,外请了泉州及省博专家制定了保护方案。在近6年的保护工作中,工作人员对古船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温度、湿度、天气、喷药量、船体变化等数据的监测、记录。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科研攻关,多次论证和更新保护方案。现在,古木船已比较成功的完成了脱水,定型、防腐等工作,已于2005年在淮北市博物馆对外展出。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申遗”高效运行。
2007年2月全国政协沧州会议之后,市政协就迅速将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工作报市主要领导同志,市委常委会也专门召开常委会,听取市政协的专题汇报。为再现运河雄姿,我市专门成立了大运河“申遗”和迎接全国政协视察团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四次专题会议。在全市形成了“市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积极推动、人民群众热情参与”的浓厚舆论氛围。目前淮北市被列为“申遗”沿线24个城市之一,并列编《运河名城》丛书。
———发展保护并重,重现运河文化神韵。
为确保“申遗”成功,我市着手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采取清理发掘现场、划定保护范围、完善保护措施等手段,编制了《安徽省濉溪县柳孜运河遗址保护规划》,对柳孜运河遗址进行原址保护。二是合理布局,保护为主,编制《濉溪县隋唐大运河遗址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以码头为中心,东西各1500米、南北200米为建控地带。高起点、高标准建好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做好出土文物陈列馆、仿古瓷器一条街、古生物陈列馆的配套建设工作,突出运河文化主题,设立“运河文化专题展区”,把柳孜建成一处集科研、游览、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基地。三是疏通恢复一段运河河道,重现一段运河横截面,进行深度发掘,进一步摸清大运河的文化信息含量,给科研提供研究基地,将中国大运河这一人类宏伟工程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四是编辑出版《淮北大运河文化丛书》,编印宣传资料,筹备一台以运河文化为主线、反映淮北历史文化的晚会,规划建设“淮北运河文化园”,以此来体现丰厚的运河文化底蕴。
———加强法规建设,构建相关政策保障。
为切实解决好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我市根据《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实施文物保护法办法》,以市政府名义先后出台了《淮北市建设工程文物保护暂行规定》和《淮北市文物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等文物保护的行政规章和管理办法,把境内整条隋唐大运河遗址列入重点文物保护范围,为运河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做到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不能遗忘;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文明永不失落!
中国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大运河与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保护好中国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就让我们紧紧抓住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历史机遇,切实保护好柳孜遗址,大力挖掘好运河文化,让运河古道吐放新韵,让运河文化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