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中国大运河的声音
发布日期:2011-01-27
部门:
阅读次数:0次
2007年12月16日上午,濉溪县百善镇柳孜村。青瓦白墙内,运河码头静静地迎候来自全国最权威的学者们,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来淮考察柳孜运河码头遗址。这标志着在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中,作为重要“节点”的柳孜成为其中的参与者。
像是赶集一样,当地群众蜂拥而来,或是挤在公路两边,或是爬上楼房翘首眺望,一如8年前的景象。
8年前,他们见证了隋唐大运河遗址的发掘,见证了柳孜这个默默无闻的乡村霎时间名扬四宇。当遗址内的唐船出土起运时,淳朴的乡民高兴地燃起了爆竹。
8年后,他们作为亲历者,见证了又一个历史时刻。
学者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各自领域内的权威泰斗,他们中有文物专家、历史学家、考古专家、水利专家、气象专家。静默中一块块青石、一片片瓷器迎接着专家们的目光。在地下不知埋藏了多少年,它们需要被解读,被还原。它们要证明,古老的隋唐大运河曾经从此流过,车水马龙的公路曾经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安静的小乡村曾经商旅云集、往来不绝。
远观怎能解饥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不顾年已七旬,一步一步“丈量”码头后又下到探方底部,如炬目光仔细观察,细细品味。 “在隋唐大运河的走向上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据点。”张老说,“特别是在现在考察大运河的过程当中,(这个)发现无疑是起了一个示范的作用。”
“这是一个亮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给予了高度评价,“柳孜遗址发现大量古瓷、唐船、码头,在历史文献上是没有的,这是对历史文献的实物补充。”
如果当年303省道道路不取直,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柳孜遗址。如果不是淮北各级党委政府及文物部门对文物工作的重视,或许就没有隋唐大运河通济渠走向的定论。但历史永远不会假设。
当时的考古队领队、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馆员阚绪杭回忆说,淮北各级领导对遗址的发掘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经济上的支持,由地方财政来拨付考古经费。
其后,我市遵循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在法规建设、保护工作机制建设、经费投入、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2004年9月,投资3500万元、建筑面积10675平方米的市博物馆投入使用,从大运河出土的纵贯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8个朝代的古陶瓷便收集陈列其间。对8艘出土的唐代沉船,我市专门成立了保护小组和科研课题组,邀请泉州及省博专家制定了保护方案。近6年的时间里,工作人员对古船不间断地进行温度、湿度、喷药量、船体变化等数据的监测、记录,比较成功地完成了脱水、定型、防腐工作,并于2005年在博物馆对外展出。
“你去看呐,那唐船拖舵可了不得。”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向同伴推荐道。她称赞说:“淮北市委、市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非常不容易。”
看,那灯光下一件件精美古陶瓷在散发着历史的光辉。看,那黝黑的唐船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当我们谈论当年舳舻千里、纲运繁沓的大运河,谈论绵延不绝的运河文化时,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载体。因为它们,在中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中,有了柳孜的身影,有了淮北的声音!
京杭大运河“扩容”更名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涉及城市增加到24个
京杭大运河将“扩容”为“中国大运河”进行申遗,涉及城市从18个增加到24个;沿线城市将成立“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由有实力、积极性较高的城市牵头,省政府、省文物部门指导,参与合作、协商和对话。
“京杭大运河”是指明清时期疏通完工的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至今已有2400余年的历史。更名后的“中国大运河”将隋唐时洛阳的运河段也扩充进来,新增了河南以及安徽的部分地段,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沧州,山东德州、聊城、济宁、枣庄,河南洛阳、开封、安阳、新乡、商丘,安徽淮北、宿州,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浙江嘉兴、杭州8省24市。
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
根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应当满足以下六项价值标准之一:一是人类创造的智慧杰作;二是一段时间内或文化期内在建筑或技术、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一项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三是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四是描绘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时期的建筑物、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的范例;五是代表了一种或多种文化,特别是在其面临不可逆转的变迁的传统人类居住或使用土地的突出范例;六是直接或明显地与具有突出普遍重要意义的事件、生活传统、信仰、文学艺术作品相关。
我国“世遗”申报捷报频传
世界遗产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国人的“申遗热”逐步升温。在心理期待越来越大,申报标准越来越高,申遗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近几年来,高句丽王遗址、澳门历史城区、殷墟、开平碉楼等项目相继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亮点。
事实上,缔约国每年的申报项目最终通过的不超过40%,能连续几年申报都获成功的国家更是凤毛麟角,而我国是为数不多的连续几年申报都获成功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5处,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处,自然遗产6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
时代:唐代至宋代
发掘地点:安徽淮北市濉溪县柳孜镇
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物管理所
发掘领队:阚绪杭
简介:
遗址揭示面积900平方米,在大运河故道南侧发现8艘唐代沉船和宋代石建筑码头一座。1999年重点发掘了3艘沉船,1号沉船为木板结构,平面呈长方形,船底板和尾部保存较好,尾舵完整。尾舱横梁上有3个格档,放入舵柄可改变航向。2号船为一整棵大木雕凿而成的独木舟。3号船仅存半个帮板和与其相连的一段底板,在运河内发现如此多沉船尚属首次。石块建筑码头位于运河南侧,顺河道而建,为长方形立体建筑,其东西两侧均用夯土护堤,是一座货运码头。这是我国隋唐大运河建筑遗址的首次发现。柳孜县是隋、唐、宋代通济渠岸边的重镇,此次发掘证明了柳孜县不仅是一个运漕中转码头,也是一个很大的商旅之地。发掘获得的大量唐宋以来各窑口的精美瓷器尤为珍贵,器物保存完好,造型各异,其中颇多精品。特别是在淮北运河发现辽代的瓷器,对研究当时宋元交通有一定的意义。
附注:该遗址的发现为千年古运河之谜揭开谜底,证明了通济渠的确切方向,填补了我国考古史上的一项空白,并为研究中国运河考古找到突破点,因而在1999年名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淮北在申遗中作出更多贡献
几年前,史学界出现了“项羽不曾烧阿房”的论断,这个声音就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李毓芳。终日与秦砖汉瓦为伍,见惯了国之重器,柳孜运河码头遗址在她心目中会是什么份量?
“淮北市做了大量的发掘和保护工作,非常不容易。在其他地方还没有出现这么好的遗迹,这么多的沉船,20多个窑口的精美瓷器,我觉得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像石构建筑在其他城市就没发现过。”第一次来淮北,煤城干净卫生的城市环境给李毓芳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而对遗址,李毓芳则如此评价。
在李毓芳看来,申遗工作主要的是说明大运河发展的作用。除了说明大运河开凿的时代、走向、沿途的建筑物结构,更重要的是说明运河在历史上起到什么伟大作用。这些作用要通过连带关系的物质文化遗存来体现,这就需要淮北的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了。这是申遗材料里最主要的部分。
李毓芳表示,关于柳孜遗址的考古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围绕运河的作用进行大量的调查、勘探、局部发掘。应该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的项目,发掘两岸遗留的文物古迹等物质遗存,弄清楚遗存的时代,运河的时代。同时,不仅要保护,还要想怎样去利用,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人民造福。也预祝淮北的考古工作者在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工作中作出更多的贡献!
历史与文物是真正的财富
在名单看到舒乙先生的名字,感觉意外又觉在情理之中。
在中国文学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舒乙先生的大名,这不仅因为他是名人之后,是大文学家老舍的儿子,更重要的,这个名字是与中国现代文学馆这座中国文学的神圣宫殿连在一起的。这些年来,他致力于对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惦记着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迅速消亡的老房子、老习俗、老文化。
一路行来,舒乙先生认为隋唐运河与京杭运河有很大不同。隋唐运河历史更悠久,长度更长,它的发掘、保护难度也更大。舒乙先生说,隋唐大运河的勘测考古刚起步,做的最好的就是淮北市,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舒乙先生认为,隋唐大运河的考古还仅仅是个序幕,以后的工作还非常繁重,起码要把被黄河淤塞的河流实体找到。除了平面上的走向外,还要挖掘坡度等,特别是逆水处,或者拉纤或者建水闸,牵涉一系列水利工程。他建议,大量的勘探发掘工作,要从文献上、老百姓的传说中、个别零星遗迹上去找依据,要有步骤的,多点的去挖掘。对于重点部位要重点开挖,把深度、走向、坡度都挖出来,把整个河床挖出来。
“这个博物馆不行!要盖遗址博物馆,挖出来后盖大棚,请世界的专家来看,(隋唐大运河)不是埋在地下,而是正真的有一条实物形态的河。”儒雅的舒乙先生突然话锋一陡,为了保护文化遗产,他的心思很大。他说,历史与文物是真正的财富。
创造划时代的发掘
“如果在柳孜能挖出隋唐大运河的断面,那可能是划时代的事件!”谭徐明女士面对记者抛出了这样一句话。博物馆运河遗韵厅的运河图,谭徐明女士接受采访时自己选择了这个地点,点滴之间透露着对水利研究事业的执着。
谭徐明说,黄河几百年的改道过程,将灵璧以上的河道埋没,对申遗来说好像是不利的。但我觉得黄河的改道也把一种自然遗产,它把古老的隋唐运河保护起来了。淮北位于隋唐大运河进入平原之后的平缓地段,这对淮北是一种幸运。大量的船只、商旅通行于此,必然要在其间修整停留。柳孜之所以出土大量的陶器、瓷器,就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而柳孜遗址的意义在于,它表明这曾是一个中转站,指示了这一带汴渠在当时的经济地位,在水利史上标注了隋唐运河河道的大致位置。
谭徐明认为,在柳孜遗址上,还可以发掘许多文物,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就要把握住这个关键点。如果在这里挖出一个纵断面和横断面,那在隋唐运河上就是划时代了,现在可能还不够,所以国家对这一带的考古发掘给予支持。
为运河考古找到了切入点
穿着一身工作服,阚绪杭从蚌埠的考古现场赶到淮北。作为当年发掘柳孜运河码头遗址的考古队的领队,这一重大时刻不应该少了他的身影。在结束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后,阚绪杭又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柳孜运河遗址入选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对阚绪杭本人来说,肯定也是一个重大事件。回忆起当时的发掘过程,阚绪杭非常感谢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级部门,从施工到经费等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
柳孜运河遗址被纳入此次中国大运河申遗预备名录,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它本身产生的影响。阚绪杭说,柳孜运河遗址的发掘,使大运河的保护提到了重要的议程上,大大推动了运河的申遗与保护。而对于淮北,没有了柳孜运河遗址,可能在这一进程中就要缺位了。
柳孜运河遗址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 阚绪杭介绍说,从学科上说,运河考古是考古学科新的对象,充实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运河遗存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方法、内涵,都需要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而柳孜遗址为运河考古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从哪里找,如何找,它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这是学术界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