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委员:
以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重视文物考古工作的深沉情怀和殷切厚望,充分认识考古成果实证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有力推动新时代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全国文物系统重要政治任务和发展目标。要加强考古攻关,推进中华文明历史文化研究,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重大工程,注重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石窟寺保护重大项目,深化中国文化基因理念研究。要加强保护传承,坚持保护第一,恪守安全底线,注重文物预防性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完善“先考古、后出让”等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持续改善文物保护状况。要加强科技创新,编制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建设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文物科学保护与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等重点专项。要加强中华文明传播,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阐释与传播工作,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等重要项目,更加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委员:
充分转化利用考古成果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指明前进方向,对做好考古工作、历史研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更高要求。作为考古人,我们由衷感到,肩负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确而崇高。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来,几代考古人考古调查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为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考古学科体系有待丰富和完善,中国考古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有待增强,考古成果转化利用还不够充分,教育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的作用还需进一步彰显。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仍任重道远。
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国家图书馆原馆长韩永进代表:
文献典籍镌刻着中国精神、民族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在陕西、山西等多地考察时,都专门强调了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文化建设必将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中华文化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要重视文献典籍的力量,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典籍镌刻着中国精神、民族灵魂,是破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文献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源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勇超代表: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新时代,大力弘扬各地域优秀文化,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关中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优秀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关中蕴藏着悠久绵长历史积淀,包含着丰厚深沉的文化底蕴。关中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对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乃至对世界科技、教育、文化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考古工作是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深度挖掘、大力弘扬优秀关中文化,有助于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李笑萌采访整理;《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09日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