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30多项精彩纷呈的展览,好评如潮。丰富的展览内容、高频次的更新,国家博物馆是如何做到的?保障文物安全和场馆安全,国家博物馆有哪些创新管理实践?如何才会让观众有幸福的观展体验?2021年国家博物馆还会举办哪些值得观众期待的展览……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接受中国文物报记者专访时多次强调国家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让更多的时代物证入藏国家博物馆,举办高质量的展览,提供一流的服务。
办好展览 让文化扎根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华在作题为《以史育人 培育新时代两岸青年共同的家国情怀》的大会发言时指出,去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七十五周年主题展”,展览中有关“甲午战争”后两岸先贤面对殖民侵略的悲壮抗争,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携手捍卫世界和平的卓越贡献,引起了台湾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强烈共鸣,他们说,短短的观展之旅,填补了对祖国认知的很多空白,体会到两岸同胞炽烈的家国情怀,更感受到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
王春法表示,“金瓯无缺——纪念台湾光复七十五周年主题展”充分反映了台湾同胞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承载着两岸同胞的美好期盼,引起了观众广泛共鸣。
2018年以来,国家博物馆先后推出“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的变革——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主题展览”“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等重大主题展览,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参观人数屡创纪录,观众反响热烈。
中国国家博物馆外景
展览海报(部分)
王春法说,积极承办和主办主题展览,履行国家大馆职责使命,确保政治安全,是国家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键指引。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就不断在构建特色展览体系,加强策展能力建设,发掘文物内涵、增加展览多样性,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上进行探索和实践,至今已形成了基本陈列为基础、专题展览为骨干、临时展览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
“不能关起门来办展览。只有加强与文博同行和科研单位的广泛合作,形成合力,把资源统筹起来,才能为观众提供真正优质的展览,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观众心中扎根。”王春法强调。
按照“不求所藏,但求所展,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工作理念,国家博物馆陆续与四川、山东、河北、甘肃、新疆、湖南、陕西、山西、福建、广东、辽宁等省区的文博、文化、考古、科研单位合作举办临时展览,突出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点。
如今,观众来国家博物馆不仅能看到经典馆藏的国之重器、国之瑰宝,而且能看到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全国各地精品文物、最新考古成果、经典美术作品、当代工美精品、最新科技成就以及精彩纷呈的国际交流展。仅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就推出了25项展览。真正实现了“来国博,看中国”,看历史之中国、发展之中国、奋进之中国、未来之中国。
王春法介绍,这些展览关注时代热点、展现世界文明、阐释多元文化样貌、回应当代社会议题、满足观众审美需求,观众到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展览种类更多了,内容更新了,形式也更接地气了,“到国博看展览”日益成为一种文化新时尚。
为时代立传 为明天收藏
近日,“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出了包括月球样品001号在内的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40余件,系统回顾中国探月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全面展示中国人民实现“上九天揽月”梦想的伟大奋斗历程。展览甫一推出,公众观展热情高涨。
其实,“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展览展品中有近一半是国家博物馆近年征集的载人航天工程实物。王春法认为,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加强了国史文物征集工作,以“为明天而收藏”的理念,逐步建立起反映当代中国发展历程的体系化馆藏。
学生参观“月球样品001号·见证中华飞天梦”展览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 “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试验队签名队旗和9枚载人航天器发射任务队徽;守护开山岛32年的王继才生前使用过的记录用的民兵哨所(船)值班簿、巡岛时佩戴的头灯、手电筒以及他与妻子王仕花守岛时升起的国旗等等……一批批不同类型的藏品纳入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序列。
“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为将来留下什么,国家博物馆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国家博物馆必须思考的问题。”王春法说。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
“国家博物馆更是当代中国发展奋进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而这些时代物证的收集,就是在珍藏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保存国家文化基因,通过时代物证的展示,来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王春法强调。
筑牢安全防线 守住文明宝库
近年来,世界上发生多起博物馆火灾事件,为博物馆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国家博物馆保藏着140多万件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6000余件,串联起完整反映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发展历程的物证体系,是珍藏中华民族辉煌文明成就的宝库。
“确保文物安全和馆舍安全,是国家博物馆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和前提。”王春法强调,要确保万无一失,既需要严格的制度和严明的纪律,也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严肃的工作作风,更需要全馆上下不同岗位的统一行动。
2019年8月,天安门地区消防救援支队国博站成立,是国内第一个驻守在博物馆内的消防站,承担国家博物馆的消防安全,制定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防火巡查检查,并结合国家博物馆的重大展览安排,承担专项安保任务等,为维护国家博物馆消防安全又增加了一把“安全锁”。
国家博物馆消防综合演练活动现场
要保障安全无时无处不在,国家博物馆采取了软硬件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设立国博消防站的同时,不断完善设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方式,制定博物馆行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团体标准,编制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制度,填补了博物馆消防安全管理规范的空白。
“更新安保设施、推进标准化库房建设、实施库房365×24值班值守制度,加快馆藏文物和文物档案数字化工作,提高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建立馆藏文物数据异地灾备中心……一系列措施办法,都是在着力筑牢国博的安全防线。”王春法一一介绍道。
没有铁的纪律,就没有绝对安全。
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以制度建设为统领,严格各项纪律要求,引领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大安全观,积极构建大安防体系,全面推进政治安全、文物安全、馆舍安全建设。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国家博物馆推动全体职工严格按时上下班,带动国家博物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涌现出一批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先进典型。
“国家博物馆所处的天安门广场地区既是中央政务核心地区,也是政治敏感区域。国家博物馆全馆上下,要时刻保持坚定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王春法说。
轻松看展 幸福满满
对很多人来说,看展本是很轻松愉快的,但到国家博物馆逛展却并不轻松,这里面积大、展厅多、展览也多,时间长了很容易累。
在王春法看来,观众逛累了能不能坐下来休息,能不能吃到东西、喝到水,是影响观众能不能继续参观、下次还愿不愿意再来参观的一个重要因素。
施行预约参观、优化参观路线,建造母婴室、铺设“爱心”坐垫、提供热饮……从实处着手,在细处用功,国家博物馆实施了一系列提升措施。
国博增设的餐饮处、母婴室、咖啡厅等观众服务设施
“进门不用排长队、逛累了有地方坐、渴了有地方饮水、饿了有地方吃饭,老人、儿童和哺乳期女性也有了相应的便利设施,畅快参观的同时享受暖心服务。”这是近年来国家博物馆“铁粉”的真切感受。
“国家博物馆是国家的博物馆,也是人民的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理应在收藏展示方面坚持最高标准,体现国家高度;也理应在观众服务方面坚持最高标准,体现人文温度。”王春法表示,国家博物馆始终把观众放在心上,在持续深化展览服务的同时,将继续对馆内公共空间进行梳理规划和综合利用,不断增强观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国家博物馆将策划举办系列活动。包括“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共和国“两弹一星”展、长江文化展、精神的力量展等精品展览,再现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丰功伟绩。王春法向广大观众发出诚挚的邀请。
(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