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
此件青花龙凤纹四系四方扁壶,为直口、细颈、溜肩、扁方型,青花呈色艳丽,为靛青色。肩以下渐收至底,肩部两侧各有一对龙形系。此器通高38厘米、宽28.3厘米、厚9.5厘米,重5000千克,上手掂量,手感适中。从正面看,上宽下窄,上部尺寸为27.5厘米、下部为24.6厘米,比例协调,过渡自然。从侧面看,自肩至底,略有弧形,过渡流畅。胸腹部略微外凸,鼓凸处线形圆润、流畅自然,造型规整。器底外侧向内斜削,圏足内侧为浅削,器底修削较为简单。
胎釉
此壶系由32块破损瓷片修复而成,修复后尚有三处缺损,缺损处瓷胎尽露,虽然十分遗憾,但却为研究它的胎体和质地提供了方便。扁壶坯胎较白,略含灰,手感沉重,胎体致密。但胎骨的瓷化程度不高,质地给人一种硬中带柔的感觉,胎体厚为0.6厘米,较之明清扁壶类,显然为厚。器底无釉,为简单修切沙底,器底胎釉结合部,现“一线红”火石红,器底露胎处,不均匀显现浅红色火石红。
此壶的釉色为青白色,莹润光洁,釉层肥厚,但施釉有厚薄不均的现象,局部还有缩釉情况。器内无釉,青白色的釉面就像鸭蛋的青皮一样,既不是纯白,又区别于豆青。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釉层,气泡分步细密、均匀,在雾状的细密小气泡中散落着一些大气泡,这与明清瓷器的气泡状态有差别。
纹饰
此壶主题画面以二条三爪虬龙为中心展开,上部以如意云肩纹勾勒一个区域,内有双凤穿行在缠枝牡丹纹中(背面为缠枝菊花纹),一上一下,引颈相吟;下面二条三爪鳄鱼嘴虬龙翻腾于二朵如意云之中。双龙之间是一火球,龙的姿态和眼神十分生动,威猛 霸气。下部为海水波涛纹,颈部绘有二朵西蕃莲。二肩上部各贴塑两条龙,龙身用青花点缀,有鳞,长长的蜥蜴尾卷曲下垂至肩下。肩部四条龙一为独角,一为双角,二为无角。我国古代把龙分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整件器物构图严谨,层次丰实,疏密有致,和谐完美。相互交错的主辅纹描绘,既十分精细娴熟,又十分美丽典雅。
工艺
此壶为左右模印坯成型,接口处在侧面中心线,表面经过修整,痕迹不显,器内则凸起一条长线有手抹修整痕迹。底、颈和四系为另接,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抹干湿泥后留下的不规则痕迹。器内壁可见节痕,器壁接着处较厚,这是为使接头面变宽以有利于粘结,而故意为之。由于印坯时,器物受压有轻重差别,使器壁产生松紧厚薄不匀现象,用手细摸,整个器物表面给人有高低起伏感。壶的接着处有“止口”,仔细观察能见接着泥直卡接合痕迹。这种接法接得比较牢固,不易脱落。
断代
一般来说,用经验法为瓷器断代,主要是从造型、胎质、釉色、青花、纹饰、底款等六个方面来看。这件器物造型为四系四方扁壶,这种壶带有浓郁的马上文化色彩,多见一元代。四方扁壶的胎质和瓷胎的洁白度与明清瓷相比,相对较粗,不够白,瓷质有许多细小气孔,这些特征符合元代瓷质的特点。从装饰手法上看,纹饰繁缛,装饰较满,层次多达六层,主题纹饰题材是“苍龙教子”,这也与元代装饰喜欢用各种寓意、故事相符。众所周知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等等,都是采用历史故事为题材来做装饰的。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这件器物所使用的青料。从绘画所用的青料比较浓厚的情况来看,当时工匠在使用青料时是比较大手大脚的。这种情况只能发生在元代。那时青料在产地――中亚地区归属于元朝统治,青料的生产和进贡比较充足。进入明朝以后,青料愈来愈珍贵,工匠在调配青料时,超调超稀。所以,永宣青花和元青花进行对比,你会发现永宣青花比较清淡,并有发散,这与当时青料珍稀度是有关系的。这种青料明中期以后就绝迹了。当代做高仿的高手,除青料以外,造型、瓷胎、釉水、绘画、款识都可以仿,甚至都可以逼真,惟有青料仿不来,为什么呢?因为这种青料已经绝迹了,这也是高仿者最无奈的事情。综合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来看,青花四系四方扁壶应为元代作品,准确的说,这件扁壶应名为“元青花龙凤缠枝牡丹螭龙四系四方扁壶”。
虽然这件元青花龙凤缠枝牡丹螭龙四系四方扁壶是由32块碎瓷片修复而成,只是,它依然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2003年秋,美国收藏家莫瑞尔夫妇将一具体量相当的元青花扁壶拿到美国纽约朵尔拍卖行,最后以不菲价格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青花瓷最高拍卖记录。那具扁壶的纹饰仅为一龙一凤,而且壶口是相接的,壶身有很大的贯通修复痕迹,品相也不甚好。据统计,全品相的此类收藏品,全世界仅有五件且都在国外。原上海博物馆修复专家,中国文物协会修复委员会理事蒋道银先生曾费时三个月耗费了很大精子修复了一些与此相同的扁壶。可见,这扁壶是比较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