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绿釉盘口壶。盘口、束颈、溜肩、鼓腹、假圈足、大平底。颈中部、肩部各饰两道凹弦纹。内施釉至口沿,外施绿釉至底部。浅黄色胎。
汉代陶工手中的绿釉盘口壶,壶胎选用的是精炼淘洗的浅黄色陶土,细腻温润,是器物挺立千年不颓的基石,束颈承上启下,溜肩过渡自然,饱满的鼓腹则最大限度容纳琼浆玉液。尤为巧妙的是其底部的“假圈足”设计,在视觉上提升了器物的挺拔感与稳定感,而实际承重的却是宽大的平底,这种设计兼具审美与实用的功效。颈中部与肩部那两道简洁有力的凹弦纹,更在施釉时起到聚集釉彩、形成浓淡深浅微妙变化的作用。
绿釉的诞生,是汉代制陶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技术飞跃。不同于前代的高温灰釉或原始瓷釉,汉绿釉属于典型的低温铅釉系统。工匠们将铅丹作为助熔剂,与石英等原料混合,再引入铜元素作为呈色剂。在相对温和的氧化焰氛围中(约700-900℃),铜离子在铅釉的包裹下,焕发出或如春草般鲜嫩、或如深潭般凝重的翠绿色泽。施釉工艺亦见用心:内壁施釉至口沿,确保盛放液体时不易渗漏;外壁则大胆施釉至底部,仅足底露胎,最大程度展现釉色之美,也减少了烧成时黏连窑具的风险。
汉绿釉盘口壶的卓然风采,根植于汉代磅礴的时代气象。汉代思想家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篇》中写道:“古者,明器有形无实,示民不可用也…今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在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观念驱动下,汉代明器制作臻于鼎盛。这种绿釉陶器,因其釉色能模拟青铜礼器或玉器的华贵质感,且成本远低于前者,成为墓葬中替代性的礼器象征,承载着生者对亡者“千秋万岁”的永恒祈愿。考古发现如洛阳烧沟、陕县刘家渠、广州汉墓等地均有大量类似绿釉壶、罐、仓、灶等明器出土,它们往往成组出现,生动再现了汉代社会“重楼高阁”、“五谷满仓”的富庶图景。
参考文献: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撰稿:张子雯
摄影:胡均
编辑:陈 玉
审核:扈迎春
终审:胡 均
下一篇:汉代龙虎铁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