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盖与志石凹凸相扣,并为一体,呈正方形。青色石灰岩质。志文皆为阴刻楷体,工稳秀逸,端正劲美,共55 竖行,计1555字。志文首题“前乡贡进士扬州府儒学训导蛰庵任公墓志铭”。任蛰庵(1587-1654年)讳文石,明末宿州相城(今淮北市)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任文石任扬州府儒学训导。
明洪武二年各地学校“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俱设训导”(《明史》卷六十九 志第四十五)。儒学教师都是经过政府任命的国家正式官员,多数是由副榜举人或考选下第的举人及岁贡生员等人充任的,以确保师资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清以后,各地官学的教官设置基本沿袭明制,根据《光绪会典》的记载,全国共设府教授190人,州学正210人,县教谕1105人,各级训导1520人。明代地方官学中除了府学教授为从九品外,其他各职均无品级。至清雍正时,考虑到各级教官的官职卑微,恐怕难以尽职尽责,故而加以品级,以示鼓励,各府州县儒学的训导为从八品(《清史稿》志九十一)。
儒学训导作为地方儒学教育的领军人物,其职责广泛且深远,不仅限于教学层面,在地方文化建设方面,儒学训导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任文石为相城的历史文化延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致力于相城古文物史迹的研究和整理。著有《相山志》12卷、《藕花墅集》2卷、《静寄斋集》5卷等。现已散佚。所撰《相山庙碑》碑文以及少量词文存世①。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保存和传承相城地方文化,也有助于增强淮北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注①:淮北党史和地方志
撰稿:张 岛
摄影:解华顶
拓片:尹明义
编辑:陈 玉
审核:扈迎春
终审:胡 均
上一篇:商绳纹红陶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