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浸润中的长沙窑题诗注壶
发布日期:2011-01-26
部门:
阅读次数:0次
1999年春夏之交,省道宿永公路濉溪段拓宽重修,发现大量文物,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淮北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至当年11月,发掘出完整的宋代石构建筑遗迹一处,唐船8艘和大批唐宋名窑瓷器,因而在199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一件唐代长沙窑题诗注壶引起笔者的注意。(图一)
这件长沙窑青釉题诗注壶(T5⑧:127),高16.4、口径9.8、底径10.8厘米,喇叭口,束颈,溜肩,瓜棱状形腹,平底,肩部对称装有八棱形短流和长条形把,流下用褐彩书一五言诗:“夕夕多长夜,一一二更初,田心思远客,门口问贞夫。” 用笔潇洒、遒劲奔放,是书法技巧的动笔、是节奏化了的自然,无不喻味着当时窑工对瓷器文化的构想之情。整个壶是瓷器制作与诗词的完美结合,代表了长沙窑瓷器烧造的水平。
瓷器与许多文化形态一样,本身就包含了很大的文化容量。瓷与茶、瓷与酒、瓷与绘画、瓷与书法、瓷与诗等构成了复杂的文化综合体。瓷与诗是两种别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物,唐代长沙窑开创的器表题诗艺术形成了一种别具特色的"瓷诗文化"。
长沙窑瓷器上出现的唐诗诗文大多属于民间原创作品,它们率真质朴地反映了唐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态,折射出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有边塞生活,也有文人雅趣;有商贾市井,也有婚姻爱情;有离别友情,也有仕途坎坷等。注壶上的这首诗就是描述了女子惦念爱人的质朴情愫。我们可以猜想,也许她的爱人天南海北丝绸之路,也许赏江南顾、走亲访友。时光是流逝的,而情感却是永恒的。此诗虽无落款署名,也非名人名作,却体现了当时最流行最普遍的民间风格。这既是一种“形”的装饰,更是一种“意”的表达,为我们了解唐代民俗,研究诗史发展,特别是分析唐代民间诗歌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因为有着诗文的点缀,整件注壶显得粗放而不失典雅,古拙而不乏灵气,沁发着醉人的唐代文化气息。
当我们静赏长沙窑瓷器上的唐诗诗文时,我想它更加能够体现当时唐朝的繁荣鼎盛。唐王朝是继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盛唐时期的唐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影响的范围东北至朝鲜半岛,西北至葱岭以西的中亚,北至蒙古,南至印度支那。它接受了前代王朝覆灭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措施,调整了当时的生产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得社会经济很快走向繁荣。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开明给文学、艺术、思想的活跃提供了一个相当密切配合的环境。一时间,音乐、舞蹈、雕刻、制瓷等领域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国力的强盛,领土的扩大,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继之外销瓷也随之兴盛。为了适应外销需要,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装饰也出现在瓷器上,长沙窑的题诗注壶即是代表。
综上所述,这件长沙窑青釉题诗注壶既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唐代的社会风尚与文化趣味,同时也告诉我们长沙窑瓷器在试图跻进主流文化里保持了一分独特和个性,因此而得到了海外和唐人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