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东运河文化园,了解古运河发展演变历史和大运河保护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情况。这是继在北京通州、江苏扬州考察大运河后,总书记又一次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作出指示。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为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充分发挥大运河联通古今的作用。
浙东运河绍兴古纤道
因沟通交流功能而产生的大运河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包容和开放,而这正是衡量文化先进性的核心标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大运河作为一条跨越时间维度、地理空间与文化荷载的超大体量遗产,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号召力。我们要整合运河资源,打造新时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放大运河文化影响力,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将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经济、文化“走出去”结合起来,通过凝聚文化共识,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经济的合作共赢,让大运河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窗口。
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
要充分把握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统筹推进文化遗产整体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弘扬大运河文化精神,不断提高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展示水平和传承活力,构建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
大运河物质遗产的保护。加强大运河各类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禁止不符合保护传承要求的项目建设,引导水利航运、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居民生活等活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考古发掘和相关领域专题研究,完善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综合认知。加强遗产本体修缮,实施环境风貌整治,强化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设立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标识系统、遗产监测管理系统。
临清贡砖烧制工艺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振兴大运河沿线传统工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载体和空间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实施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推动非遗与特色小(城)镇建设,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大运河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加强运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修缮,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认定、保护范围划定和历史建筑普查工作,建立保护档案。加强对运河历史文化聚落整体保护,鼓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进行综合整治,保护延续传统格局,维护历史传统风貌。
大运河价值内涵的传承
距今已有2500年历史的大运河是一条文化之河,可以说是中华文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宝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对运河文化与精神的传承。
构建大运河展示体系。分级分类建设大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或展览馆,充分利用3D影像科技、多媒体互动展示、数字讲解阐释、VR虚拟展示以及场景模拟展示等手段,提升大运河整体展示水平。用好大运河沿线名人故居、会馆商号、工业遗产等各类展示场所。推进“互联网+”建设,实施一系列高水准和标志性的保护精品展示项目,建设虚拟体验平台。结合大运河研究,推进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大运河遗产线路建设试点。
传承运河文化基因。彰显千年历史的文化印记,通过物态遗存所承载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使人们充分了解运河沿线具有突出地域人文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漕运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等,通过以“人”为基础的文化传承,认识其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意义,加强记录保存,取其精华、传其精髓,倡导教育实践,强化古为今用,重塑活态传承、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空间。对以“精神”为载体的文化,强化精神内涵挖掘,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与时俱进、集成创新,使人们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自觉传承和弘扬,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弘扬运河文化价值。深化文化价值研究,开展运河水工遗存和附属遗存科技保护研究,提高大运河遗产保护技术水平,持续开展在用河道、水工设施保护研究。鼓励国内知名智库或高校设立大运河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学术研讨会,挖掘和弘扬大运河千年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特色。加强大运河题材文艺创作,不断推出大运河题材的精品力作,推出一批体现大运河文化特点、适合在大运河沿线城市开展的各类文艺活动,打造大运河文化艺术品牌。讲好大运河故事。加大对运河商贸、历史名人、传统技艺、民间戏曲等阐释力度,挖掘大运河在数千年历史中逐步凝练、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运河故事,增强文化自信。推动运河文化走出去,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增进世界认同,促进大运河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符号和载体。
用运河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在保护传承运河遗产的同时,要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利用运河文化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尤其是用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以运河创新创造文化引领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大运河文化是一种“活态的、线性的文化遗产”,它具有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千余年来大运河是因其不断的创新变化而成就了运河沿岸的文明。创新大运河价值内涵继承利用方式,使古老的大运河文化不断焕发生机,创造出新的文化形象和符号。运河文化是商业文化的代表,这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创造精神,推进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是传承创新创造的精神,加强对创造性、创新性、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弘扬“工匠精神”,推动经济创新性发展。一要弘扬运河文化创新精神,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把创新作为运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城市转型的主动力,努力增创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构筑创新板块,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植入现代元素,用现代理念嫁接传统,用追求精致的运河精神推动传统服务业做优做强。二要用创意为文化产业增加动能。要推动运河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推动新兴产业开展产业链一体化整合,提升企业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生机勃勃的“创新运河”。
运河文化产业园
以运河包容协作文化引领协调联动发展。运河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发展动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交通路网密集,拥有京沪等国家骨干铁路、公路,拥有水上大动脉长江、黄河、淮河、钱塘江与大运河,区位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沿线城市产业体系较为完备,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我国对外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对内提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都是一个统的概念,聚合的作用,推进高质量发展就是让沿线城市共同发力,打破“一亩三分地”,促进更大范围的融合和交流。要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将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资源统一在一个共同目标下去推进,将运河城市放在同一个文化带、经济带、城市带去整合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衔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大运河承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繁荣,为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示范样板。要强化大运河文化带与长江经济带的衔接,深化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沿线重要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交流,构建长三角统一开放有序的水路、陆路物流运输市场。要构建跨省市的合作联动机制。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有沿线城市间的合作,形成合力。运河文化中的包容合作精神,正是加快合作机制建立的催化剂。沿线城市要塑造各城市优势和特色,加强沟通协调,扬长避短,协同合作。着眼于一盘棋整体谋划,各展所长,推动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跨界区域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要在统一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引领下,利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协调联动机制落到实处。要强化顶层设计、共建基础设施、共抓服务配套,增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协同性。要发挥沿线城市的各自特色。要推动各城市形成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带,避免同质化竞争。使运河地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活力运河
用运河开放扩散文化引领开放发展。运河区域形成了一个集中的开放包容精神极强的文化区域和经济区域。沿线城市要在运河开放文化的引领下,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各自定位,主动向全球开放市场。一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合,促进国内外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二要用包容开放的理念,推动人才、技术、资本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吸引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走进运河城市,更多的创新性企业落户运河区域。三要运用运河文化推进对外贸易交流。要通过大运河这个世界级的文化符号,利用运河文化的开放性,推进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四要统筹运河沿线类型多样、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为载体,以运河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为核心,生产更多的精神产品传播到国外,将运河建设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前沿窗口,打造丰富多元、特色鲜明、包容开放、兼收并蓄、凝聚悠久历史文脉、荟萃中华文明精华的运河。
用天人合一的运河水生态文化引领绿色发展。在千百年的开凿修缮过程中形成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使大运河本身就成为生态文明的示范。要通过运河水生态文化的引领,优化整合区域水资源,统筹考虑南水北调、引黄等调水工程,推动区域内大运河适宜航段尽早恢复通水和旅游通航,强化河道水系生态功能,保障区域内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要。大运河的水系是相通的,要推动沿线城市协同推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注重顶层设计,探索流域立法,从按区域管治转向按流域管治,通过上下游的利益平衡和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构建一个具有统一约束力和规制力的保护体系,形成流域共治、战略共保的工作格局。将大运河打造成河湖岸线功能有序、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环境绿色宜居、城乡建设特色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相得益彰的“美丽运河”。
运河三湾风景区
以运河以人为本文化引领融合共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要将运河文化与各地文化融合发展。要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地方城市的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进。要将运河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要因地制宜地通过城市微更新、修旧如旧等人性化处理方式,既保障民众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又有利于历史街区文脉传承,从而得到居民支持。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要坚持惠及民生。要尊重当地民众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避免把“活的”遗产变成展品,让运河地区成为城乡最适宜人居的美好家园。要坚持还河于民,打造幸福运河。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文化与生态、城乡建设的协同发展。要将大运河文化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通过建立运河绿带、运河步道,让大运河成为群众的休闲区和生活乐园,实现还河于民、共建共享。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要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大运河文化展示体系和讲解体系,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提供平等的参观、体验机会。要将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大运河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重要目的地。通过积极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广大志愿者参与运河保护和文化传播,让大运河成为全线人民共享共治的“幸福河”。
(姜师立)
责任编辑:赵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