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山孜遗址
石山孜遗址位于淮北市经济开发区新区。遗址南依石山,山上纯石无土,怪石林立。据清光绪《凤阳府志》记载:“宿州西北50余里有石山,周围上一里许,纯石无土,介然独峙,层层迭起,嵌空玲珑,如雕如画。”1984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石山孜遗址被文物部门发现。1987年安徽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复查,确定遗址东西长370米,南北宽350米,实际面积近12万平方米。1988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石山孜遗址组织第一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1992年、1993年又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50平方米。三次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395个,墓葬16座,房屋遗址15处,出土陶、石、骨、角器等文物近500件。
石山孜一期年代距今约8000-7300年,与宿州小山口一期文化相当,有学者将其称为石山孜早期文化,是安徽发现的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石山孜二期年代距今约7200-6500年左右,鉴于其文化面貌与蚌埠双墩遗址有许多相似特点,双墩文化的命名又比较得到公认,有学者将石山孜二期遗存列为双墩文化在淮河中游偏北地区的一个地方类型--石山孜类型。出土的最有代表性的骨器是一种样子像靴子的小型骨器,专家们将其命名为鹿角靴形器。
石山孜三期年代距今约6000-5500年,文化面貌与大汶口早期文化相似。
石山孜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淮河中游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提供了较之以前更为丰富的资料。首先,通过发掘获得了龙山文化遗存→石山孜三期文化遗存→石山孜二期文化遗存→石山孜一期文化遗存的地层叠压关系,从而明确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先后顺序,为构建淮北地区新石器时期的时空框架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发掘,所获得的文化遗存及其时代特征使我们对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的考古学面貌有了较全面清楚的了解,对于整个“淮系古文化”的年代推断、谱系的排列、相互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989年石山孜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石山孜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华顶供稿、摄影)
上一篇:每周鉴赏:楼顶山岩画
下一篇:每周鉴赏:唐代三彩宝相花纹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