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博物馆近期展出的《水韵青花展》闭展了,画展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似山非山,似水非水,似物非物,似人非人!这画的是什么呀?看展的人一头雾水。
画面打破了大众的传统认知结构,呈现的不是具象不是抽象、似是意象也非完全意象,它是心性的自然流淌。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我从师法古人到师法自然再到师法自我,画,只是自我“观照”的媒介,是客观的主观化,是以“我心所动”画“我心所思”,在画里见天地见自我,忘掉了技法、忘掉了结构,心随着自然的律动而流动。
师法古人就是心有所缚与古人步步追随、亦步亦趋,最后发现那不是我而是“古人”。
于是开始向自然学习,由不觉开始走向自觉,走进大山大水,从古人那里学到的笔墨技巧面对真山真水时,知道了什么是我想要的,由过去师法古人的不觉到遇化自然的自觉。
山水由于人的存在、人的思想的存在,自然才有了风光、有了意义,山水变成了画家手中有情有义的活态,于是山水有了精神、有了灵魂。那么精神的家园在哪里、灵魂的归宿又在何处?
水韵青花系列无疑是画家心灵与自然的对话,自然“物化”在山水里、大地上、宇宙间,至此方明白我们的心有了太多的牵挂、太多的挂碍,需要勤拂拭,心与自然本来是合一的是不二的,画家用最纯净的水加上最单纯的青色、用宇宙间最浩瀚深邃的颜色荡涤尘埃,“蓝”浩瀚宇宙的底色,那是一切生命的源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像画家的一副画,历史与自然还留存在倒影里。
作为书画艺术“山水青花”向大众展现了绘画艺术的当代性。(杨建华撰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