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绫》是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第三十一首,诗题下小序:“念女工之劳也”。
辛勤制作绫罗绸缎的时候离不开这样工具:
古代纺线用具----商灰陶纺轮
断面成菱形。中间有一圆形穿孔。灰陶。
商代常见的纺线用具,陶纺轮使用时,在圆心孔上插入插入木柄或骨柄,组合成纺锤,可以捻线。将几条细麻丝扭成一股后,缠绕于纺锤棒上,一手提拉纺锤,一手抽放麻丝,经过纺锤的拉转,才能将麻丝拉紧,纺成织布用的线。
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纺轮底部还留有编制物痕迹来看:一种是以禾本植物的叶和茎编结的,以叶为经,以植物茎为纬;另一种是用绳子编结成的。特别需要提及的是这里发现了荨麻科花粉,可能是苎麻属的一种,同层出土物中亦有陶纺轮,这说明古人这时已经开始种麻并发明了纺轮进行纺线织布。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陶纺轮中心小圆孔中插一根两头尖的直杆,便有了一只纺锤,将野生麻、葛剥出的一-层层纤维连续不断地添续到正在转动的纺轮上,一根根纱条便产生了,这种纱条合并捻制成的线可以制衣、结网、系罐乃至建房。并且这种原始的手工艺竟沿用了数千年,陶质的、石质的、玉质的、骨质的、瓷质的、金属的,其中最简单的是用几枚铜钱叠起来,钱孔中插-根筷子,纺锤就行成了。
纺轮的出现表明我们先民们的衣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以纺织物取代兽皮、树皮用来保暖遮羞,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文明曙光出现的标志之一。
惟愿: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武可撰稿,胡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