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磁州窑白釉仁和馆小口四系瓶。敞口,卷沿,束颈,溜肩,长弧腹,圈足。肩部竖装四个条形系,系面压印四条直线纹;肩部墨彩斜书“仁和馆”三字款。内施白釉至口沿,外施上白下黑釉,有流釉现象。胎色白中泛黄,较粗。
瓶,亦作“缾”,汲水和盛贮液汁的器皿。主要有陶瓶和瓷瓶两类。陶瓶常见为小口、深腹,有的在颈肩部和腹部附系,形体较高,足由尖底逐渐演变为平底。隋、唐时期流行瓷制品,至宋代南北窑场普遍烧造,器形变化主要表现在口、颈与腹部。
磁州窑烧造的陶瓷造型品种繁多,涉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用瓷中瓶类的造型种类就很多,并且很有特征。主要有长颈瓶、净瓶、小口瓶、梅瓶、玉壶春瓶等,金元时期,磁州窑烧制的瓶形制渐大。磁州窑瓶类的造型中,有一种四系小口高身瓶,这种瓶无疑是一种酒具,造型浑圆,整体是枣核形,小口,短颈,肩颈部四个系均匀排列。瓶身外部多有题字,多写似馆驿之名,应为茶楼酒肆的专用酒具。而四系瓶亦有谐音“四喜瓶”之称谓,有祈福图利的意思。
“仁和馆”是宋代磁州窑瓷器款识,为宋代馆驿的名称,据宋人周 《乾道临安志》卷二“馆驿”条载:“仁和馆在今清湖闸之南,绍兴十九年郡守汤鹏举重建。”当时临安府辖九县,仁和县为九县之一。带“仁和馆”款的四系瓶,应是宋仁和县馆驿使用的酒瓶或水瓶。
该件金磁州窑白釉仁和馆小口四系瓶为典型的磁州窑产品,其“仁和馆”三字为行书体,结构严谨,书法苍劲有力,很显然是有相当功力的书家书写的。在瓷器上题字不但密切了陶瓷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提升了陶瓷艺术的文化品位,也反映了当时流行文学艺术对陶瓷装饰的影响。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推杯换盏的友人已逝去,但是见证友情的“仁和馆”瓶却在柳孜隋唐大运河中得以完美保存,它用那优雅的线条诉说着大运河的古今。(胡均撰稿、摄影)
下一篇:每周鉴赏:汉绿釉陶扁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