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重庆举行,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又邂逅端午小长假,全国各地文物部门紧紧围绕“文物映耀百年征程”主题,聚焦庆祝建党百年、革命文物保护传承、文物惠民等内容,组织开展相关活动4900余项,其中文物惠民服务项目近2000项,为公众送上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
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开展特色社教活动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结合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各地充分发挥革命文物资源优势,举办革命文物专题展览、讲座、社教活动等特色活动成重头戏。
江西是革命文物大省。据统计,江西省举办了100余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引进“红色百年——全国革命文物选萃图片展”,新余市举办革命文物宣传流动展览、百题党史知识有奖竞答等,湘鄂赣革命纪念馆走进宜春市万载县8所中小学校开展为期4天的“红色教育进校园”活动,江西省博物馆推出“纸上生花——古法造纸体验”活动等。
上海突出红色主题,6月10日,《上海红色文化地图(2021版)》正式发布。地图包含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优秀历史建筑和立碑挂牌的红色革命旧址、遗址以及纪念设施,从中选取红色文化资源379处。其中设计了6条红色资源寻访路线,并标注红色文化资源手绘图案和交通方式,6条路线均可拆分为独立的小地图,便于市民携带使用。上海市的博物馆、文化馆限量免费赠阅纸质版地图,并鼓励市民扫码使用电子版地图,在“七一”到来之际掀起一轮打卡红色文化资源的热潮。
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太原推出“庆祝建党百年 传承红色基因”“文物走进百姓 赋彩美好生活”“文物携手科技 浸润文化之美”等30余项具体活动,其中以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旧址等红色资源为基础,推出一批革命文物展览展示精品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宣传传播活动,让观众走进革命老区,学党史、观展览、听讲座,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浙江省博物馆推出的“红船从‘浙’里起航”——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巡展,在百家文博场馆、百所高校、百家社区等进行巡展。
山东烟台市博物馆举办的“传承·追梦”——馆校合作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受到大中小学生的欢迎。
江苏泰州市博物馆以馆藏的革命电报文物为载体,推出“永不消逝的电波”社会教育体验活动,向公众介绍电报的基本知识、革命时期著名电报故事以及馆藏文物背后的传奇,让观众利用简易的电报机体验发报的过程。
一个个展览,一场场活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正在“走进”千家万户。
走进考古现场 探寻考古魅力
考古成就见证五千年中华文明,文物遗产保护要从青少年开始培育生发。
6月1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考古学会联合在通州考古工作站、路县故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举办“寻找逝去的记忆——路城考古研学之旅”活动,邀请30余名高校学生参加活动。
在路县故城遗址考古现场,学生们聆听了项目负责人的考古发掘情况介绍,兴致勃勃地学习使用考古工具探铲,在考古探方里开展模拟考古,深度体验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
在北京通州考古工作站,学生们参观“千年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成果展”,了解汉代路县建置史和城市副中心考古历程。观摩文物修复室、资料整理室和科技考古实验室,了解文物修复、绘图、科技分析等考古资料整理和研究环节。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有关负责人表示,研学活动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平台,让参与者与考古工作者面对面交流,深入体会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全面了解考古和研究工作流程,充分认识城市副中心考古成果的重大意义,有助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地焕发文物活力,普及文物保护及文化遗产知识,积极营造保护文物珍爱文物的良好氛围,扩大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民参与力度,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惠民活动。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夏博考古实践基地开展了“跟着小夏去考古”野外考古体验社教活动。一群9到15岁的孩子,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通过了解地表分层及考古工作基本流程和挖掘知识、亲手使用手铲在模拟考古探方内进行发掘工作,体验野外考古发掘的辛苦,感受考古工作的意义。
为响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浙江温州博物馆举办“我是小小考古家”研学活动,通过参观考古主题展、考古发掘模拟、出土文物修复模拟、无人机航拍体验等系列活动,让少年儿童在受到红色教育的同时,生发传承保护中国文化遗产的种子。
在河北正定开元寺遗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系列主题活动也大受欢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带领小朋友们观看了开元寺南遗址考古动漫宣传片,体验了科技考古——土样浮选、田野考古——古城墙夯窝发掘、手工业考古——传统瓦当的古法制作。三项考古体验项目均配置了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并由专家对参与体验的小朋友进行一对一指导操作。体验结束后,专家为表现优异的小朋友颁发考古证书、赠送考古盲盒伴手礼。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公众考古系列活动通过“科普宣教+现场体验”的方式,大大激发了现场参与者对公众考古的广泛热情。孩子们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第一次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考古,怎么样科学地考古以及考古的重要意义所在。
游文化遗产 学历史知识
文化遗产是人民的遗产,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享受文化遗产成果,各地纷纷出实招,将文化遗产有机地串联起来,带动公众更好地走进文化遗产,了解文化遗产。
6月12日,广东省发布第二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文化遗产游径是指价值突出、保存较好、资源丰富、能有效串联历史文化遗产的游憩通道,包括沿袭历史线路的陆路和水路以及沿线重要的文化和自然资源景观。推动建设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有助于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共同塑造和丰富湾区人文精神内涵。
据介绍,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第二批)包含西学东渐文化遗产游径、近代商埠开放文化遗产游径和非物质(粤剧)文化遗产游径三大主题共16条实体游径,集中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近代发展历程,重点选取了文化遗产资源点较为集聚、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现存文化遗产资源点保护情况较好、且具备对外展示游览条件的文化遗产集聚片区,构建长度适中、适宜步行或骑行、品质较高的观光游览实体游径。
上海市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突出为民服务,成立上海“建筑可阅读”联盟。联盟致力于构建“建筑可阅读”专业服务体系,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和游客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和美好。今年下半年,联盟将重点推出“建筑可阅读”微信公众号,举办“建筑可阅读”全民拍线下影展、第三届“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等活动,全面提升“建筑可阅读”的服务水平,提高市民游客参与“建筑可阅读”活动的便捷度。
据介绍,从2018年开始,上海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建筑可阅读”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建筑可阅读”范围已拓展至上海全市16个区,开放广度不断推进,阅读深度不断丰富,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活化宽度不断拓展,基本实现了建筑的“可读”“可听”“可看”“可游”。
6月12日,经川滇黔三省各相关县(市、区)共同发起,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渡赤水红色联盟成立,并发布了一条四渡赤水红色研学精品线路。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的军事行动之一,是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长征“伟大转折”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渡赤水红色研学精品线路以中央红军长征行军路线为线索,主要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带”,跨越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串联8处重点展示园和4条长征历史步道示范段。
学员们沿途参观长征纪念馆,寻访长征文物,瞻仰烈士陵园,徒步长征历史步道,通过沉浸式的革命文化体验,回溯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这条研学线路串联了世界遗产“中国丹霞”和海龙屯土司遗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太平、二郎、土城、丙安等,还有雄奇险峻的鸡鸣三省大峡谷、美酒河两岸的茅台酿酒工业遗产群和郎酒庄园以及体现了当代中国跨越式发展成就的赤水河红军大桥等各类自然和人文资源,使得四渡赤水红色研学精品线路融讲述长征故事、感受时代精神、传承历史文化、饱览大好河山为一体,知行合一,引导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学生成长培根铸魂。(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