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轮轴划过世纪的维度,历史长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
转眼间已至2021年,迎来第72个五四青年节。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和担当,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机遇与挑战。回溯历史,青年始终是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强国一代有我在的信心、是立足岗位的决心、是施己所长的责任感。无数的新青年在这新时代以青春之笔共同绘就了绚烂的青春画卷。
同样,在“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考古文博行业,也有这样一批青年考古文博人。他们中有风风火火的高原铿锵玫瑰,有乘风破浪正此时的水下“蛙人”,有独当一面的三星堆主力军,有踏洞攀崖的石窟寺调查“奇兵”,还有“既走心又有爱心的”文博志愿者……在他们身上你能看到坚持、热爱与付出。
阅读这群青年人,感受向上的力量!
青藏高原上的铿锵玫瑰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作为省级考古所,共有28名在编人员,其中考古室的10名工作人员担负着西藏全境12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考古发掘调查工作,他们中间有女性考古工作者6人,占考古室总人数的60%。
在西藏文研所这样处于人少活多、发展中的省级考古单位里,人人都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使体能并不占优势的女性工作者也需迎难而上。
对西藏女子考古队队员来说,考古人的责任,不关乎性别。她们要与恶劣的自然条件对抗,在工作中发光发热,以专业和实力赢得尊重,对这个世界倾尽温柔,诠释当代女性的面貌,勇敢定义自己的人生,活出无与伦比的美丽。
在上个月刚刚揭晓的“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西藏札达桑达隆果墓地入选。这是继1991年度拉萨曲贡文化遗址、2014年度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后,西藏地区考古项目第三次入选“十大考古”,是首次由西藏本地科研机构人员独立承担完成发掘的。
据介绍,桑达隆果墓地发掘队伍主要由女性组成,除了札达县文旅局局长和来自西北大学、四川大学的两位男同学以外,其余6位队员均为女性。
桑达隆果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何伟,就是一位1985年出生的女领队。她是生长在西藏的“藏三代”,2003年高考主动选择了考古专业,2010年从西北大学硕士毕业后,她回到自己长大的地方,不忘初心、扎根西藏。从2010年到2021年,她入职西藏文研所从事一线考古工作,一干就是10年。在被问及是什么带给她能量和勇气时,何伟回答:“虽然考古工作辛苦,在体力上、家庭上对女性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是越来越公平的竞争机制和体制,让女性也更加具有‘主人翁’意识,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就应该在对家庭负起责任的同时,对工作也负起责任。”
在何伟这个“80后”的带领下,还有一群“90后”姑娘们也在用脚步丈量高原、用青春书写着属于她们的藏地诗篇。
广东姑娘谭韵瑶就被“情怀”牵到了青藏高原女子考古队。随性自由、说走就走的她笑称:“不过二十余年,我的人生似乎和冷特别有缘分。冷门的专业、寒冷的大学城市、寒冷的工作地方。”这个喜欢故作老成又爱喝奶茶的小姑娘是个不折不扣的“90后”。
1995年出生于广州的谭韵瑶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作为西部志愿者来到西藏工作。从广州到拉萨,她坐了两天两夜的火车。回忆起初次进藏时的高原反应谭韵瑶还历历在目,而如今,在高原上调查、在探方里发掘,她早已不在话下。参加工作仅三年,现在的她已走遍了西藏七市地,参与了多处考古调查和发掘,开始单独带队承担基建考古调查工作。
想把青春和热忱留在青藏高原,不改少年初衷,怀抱情怀勇气在高原考古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常常以扎根在青藏高原做考古工作的前辈们为榜样,谭韵瑶不无感慨:“当我沿着318一路向西做考古时,天地间一片苍茫,便会觉得这片土地果然是独一无二。”
乘风破浪的水下“蛙人”
置身于江湖之中也好,放逐于原野之间也罢,你都未必能邂逅绝美的水下世界……
然而,有这样一群水下考古工作者,他们离开黄土地,潜入蔚蓝的海洋,探索海底的秘密,直面变幻莫测的潮汐水流、危险而又有趣的海洋生物,其实大海并不那么温柔。
开放水域潜水、紧急第一反应、高氧潜水、救援潜水、船潜、夜潜、深潜、水下导航、水下搜索寻回、水下摄影……这些课程便是拥有水下考古资格的人必须掌握的。当然,要学的远不止这些……
1986年出生的韩飞,是中国水下考古培训班五期学员,文物摄影师,水下摄影师,水下考古一线主力。他是首次南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调查队成员,既是女同事眼中的暖男好同事,也是家里千金的“二十四孝老爸”。
1984年出生的寿佳琦,是中国水下考古培训班六期学员。2014年至2016年参加辽宁丹东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2017年参加湖北丹江口均州古城水下考古调查项目,2018年参加山东威海定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辽宁庄河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几年前新婚燕尔之时,他为了工作就与家人分别,相隔千里之遥连续在水下工地奋战了三个月时间,每日只能在海上对着电话诉说离别的相思之苦。尽管“久经沙场”,但寿佳琦仍然时刻保持谨慎,因为在水下考古工作中,每一个工地、每一个潜点、每一条沉船遗址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
有人曾说“水下考古在大多数时间是很安静、很寂寞的。”对于乘风破浪的水下考古人来说,来自海底无声的告白或许更加浪漫……
堆里的“主力军” 方里的“90后”
4月19日,李克强总理来到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在认真听取情况介绍并仔细察看发掘现场后说,看到这么多学科的年轻学者,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仍然专注于考古事业,心还是静的,这很不容易。你们在现代社会发掘古代遗址,实际上是在发现和传承中华文化的根基。
三星堆考古工作队目前正在进行三星堆遗址K3~K8六个器物坑的考古工作,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国内34家考古机构和单位的发掘、保护及多学科综合研究人员联合组成。
队员集中了老中青三代考古学人、文物保护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具体发掘工作主要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承担,具有丰富田野考古经验的“50后”、“60后”资深学者担任顾问,对发掘计划和实施进行指导,而在发掘第一线的主力是“80后”、“90后”年轻人。
据统计,在发掘现场参与日常工作的队员有200多人,其中150多人是“90后”。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往往连续工作一个月左右才休息一次。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他们仍坚守岗位,不间断地进行三星堆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他们从三星堆文明中汲取动力,收获喜悦,累并快乐着。
他们穿着隔离服“蹲坐趴站”,后背上写着属于自己个性宣言。因在背后写上“请叫我红领巾”“万里长城永不倒”“拼搏百天”等文字而走红的同学们让更多人看到青年考古人活泼的一面。在古老的遗址上,也展现出中国新一代考古人的实力与朝气。
1995年出生的许丹阳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去年刚刚入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今年就被大家称为4号坑“坑长”了。他所在的4号坑曾提取过象牙、玉琮,也发现了丝织物痕迹。这个把发掘、记录、思考、阅读当作日常的“坑长”,总是闲不住。器物坑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它们是一个个亮点,可对考古工作者来说,只有“点”上的工作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点、线、面”相结合。许丹阳也意识到对三星堆的了解就好像一个圆圈,所知的圆圈越大,未知的周长也越长。
当沉睡的三星堆被再次唤醒时,人们不禁发出“世界不是那个世界、考古也不是那个考古”的感叹。诚如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中所说:“选择一个事业,像做灰坑一样做到底;整理好自己的生活,像整理资料一样整整齐齐;安排好自己的人生,像统筹一个探方一样仔仔细细;考古,是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一种神圣;在这里,我们在播种,也在收获;我们挖掘的是历史,也是属于民族、属于自己的意义;为你,为我,为他,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这段话表达的是青年考古文博人的共同心声。
踏洞攀岩的石窟寺调查“奇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旨在全面掌握石窟寺的保护状况,系统分析石窟寺保护形势,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中长期规划奠定重要基础。
各地积极响应、狠抓落实,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充分利用当地文博单位、高校和企业力量,组建了150余支调查队伍,组织了近2000人参与全国石窟寺调查工作。在这次石窟调查中,青年是主要力量!
冷,正值冬季,为探访矗立在高海拔之上的石窟寺,山顶刮着寒风,气温一度跌到-30℃,拍摄设备都时不时休眠,他们的口罩上也结了一层冰霜,回来好久才暖和过来。
累,大雪铺路汽车开不动,调查小组就下车推车。遥远的上山道路看不到头,有的人迹罕至,甚至没有能走的路,就攀爬、钻洞。大家下山后从衣物里掏出的是针刺、树籽和黄土……盘点工具,发现镰刀还砍坏了两把。
饿,野外环境只能自带食物,村口的石桌已是难得的豪华餐桌,在野地里用餐是常态。简单的面包饼干、泡面、自热米饭和好伴侣火腿肠,是属于他们的“山间风味”。
险,上山路陡峭,不仅荆棘密布,甚至就在悬崖边上。为精确拍摄记录石窟信息,调查队员跪坐在狭小的洞窟中,时常濒临险境。
石窟无路可达,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调查遇到难题,就齐心协力、努力克服。青年不怕苦累,挑起这次调查的重担。
具有青春活力的石窟寺调查最终交上满意答卷:截至目前,已有多省完成石窟寺调查的全面验收,不仅摸清家底,还发现更多线索。
“既走心又有爱心”的文博志愿者
近年来,随着“文博热”的兴起,走进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的游客越来越多,同时也催生了一股“志愿热”。例如2016年在第17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到来之际,陕西文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成立。联合会联合了一百多家有志愿者队伍的文博单位代表,18所高校志愿者服务队,以及省直机关志愿服务队,随着时间推移队伍越发壮大。青年在文博行业的志愿者服务中,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讲解、办展、宣传,到整理藏品、举办面向公众的知识性讲座,开展系列历史文化教育活动,他们利用自己所长在新媒体运营中传递有趣的文博知识,宣传有料的文博活动……文博青年志愿者们热情地参与到服务工作中去,不仅得到多方面的能力提升,更收获了对文博事业进一步的感知和热爱。
青年是什么?如今的青年,正如李大钊所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向正在专心于工作,奉献于社会的文博青年们致敬!
传承五四精神,业将成于吾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