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持戟门吏”画像石
淮北市是中国汉画像石的主要产地之一。区域内遗存的汉代画像石,表现的内容题材丰富多彩,既有汉代当时现实社会生活现象的再现,又有人们幻想、向往生活的物质化。
淮北汉画像石常刻守门人。守门人分文武两类,文职门人常手持笏板作躬迎状。武职门人常手持戟剑,有气贯长缨之气概。
中国使用门吏的历史要上溯到夏、商、周,那时守门的人,被当做奴隶,根本谈不上什么地位,常把俘虏或罪人刖刑后留作看门之用。刖刑是古代五刑之一,仅次于处死的肉刑。被刖刑的人被锯掉或剁掉一只或两只脚。《韩非子·内储说下》曰:“倚于朗门,门者刖跪请曰.......”《吕氏春秋》曰:“斧砍斩其足,则为守着。”《周礼.秋官·.掌戮》曰:“墨者使守门,鼻者使导关,刖者使导囿。”《左传.庄公十九年》曰:“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鬻拳曰:‘吾惧君以兵,罪莫大焉。’遂自刖之,楚人以为大阍。”
我馆收藏的汉持戟门吏门柱画像石。门吏着长袍,束腰,戴平冠,双手持戟,下面饰一常青树。门吏图雕刻线条流畅,其雕刻技法,是先将石面打磨平,用阴线在石面上刻出人像轮廓线,将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剔去一层,使画面上的人像浮起,然后在浮起的人物像上刻阴线表现细节。这幅门吏图特别的地方在头部,画像的创作者打破正常的视觉效果,在侧面的脸部增加一只正面的眼睛。遮住正面的一只眼睛,是门吏的侧面像;遮住侧面的鼻子,则是门吏的正面像,这样,把脸部的器官重新按创作主体的想象予以组合。高书林先生在1990年《安徽画报》第二期中,撰文称这种表现手法为立体主义表现手法,按照现代西方立体主义绘画的概念去解读中国两汉石器的石像符号,使现代派艺术与中国汉代画像艺术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奇妙联系。①
立体主义一词开始于1906年,由乔治·布拉克和帕布洛·毕加索建立。但是,在中国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创造了这种表现手法。就是在一个有限的平面或立体的面上,表现出两个以上的方位所见到的形体,改变传统艺术对时空的表现,不受时空的限制,不用传统的透视手法使平面上出现长、宽、高。使形体分解的几何平面,在画面上重叠出现,表现了视力不可见的结构,这种手法创造的作品使人感到怪异而神秘。
立体主义画法在汉代已经渐趋成熟。石刻工匠们用超常的审美观点和非凡的艺术造诣,采用平面加透视的方法,不但着意创造出空间的三维效果,而且还在追求四维空间的感观,以达到主观和客观对立而又和谐的美。“门吏像”画面上头戴进贤冠,手持长戟的门吏,按正常的画法,只能画出他的一只眼睛和鼻子,也就是侧面图像,而这幅画却画出了两只眼睛和鼻子。画师们用正常的绘画技法已经不能满足艺术的需要,他们创造出立体主义画法,把人和动物的真实状态立体地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其艺术的实质升华。这是汉代绘画的一大创造和奇迹,有极强的震撼力和冲击力。国外立体主义画家从艺术家塞尚那里发展出一种所谓“同时性视象”的绘画语言,将物体多个角度的不同视象,结合在画中同一形象之上。例如在毕加索的《亚维农的少女》一画上,正面的脸上却画着侧面的鼻子,而侧面的脸上却画着正面的眼睛。中国汉代的立体主义画法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尚未形成流派就中断了,所以到二十世纪初“立体主义”一词第一次出现在西方国家。一般说来,我们认为《亚维农的少女》是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但是毕加索大师如果见到早于他一千六百年前汉人的汉画像石上的绘画技法,难道不会目瞠口呆、自叹不如吗?
在两千年前淮北的画像石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立体主义的画法?追溯起来,原因很复杂,秦汉封建国家大统一,但在艺术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未完全结束,各种艺术流派仍在顽强的自我表现。而淮北地区处在楚、宋等几个诸侯国犬牙交错的地方,各种文化在此交融、消长的结果,就形成了文化上的大融合。汉代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各种艺术事业的繁荣,而且新的艺术流派也应运而生。此时立体主义的画法,便成为秦汉时期艺术春天里别开生面的花朵。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政治、军事、经济基础上的,如果汉政府不倡导厚葬,如果经济不发展,如果没有石雕刻业的兴旺发达,便不可能产生立体主义画法。②
淮北汉画像石中的立体主义雕刻技法在汉代就已经成熟,在绘画雕刻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工匠们在不断的创作中提高其技艺,充分发挥其艺术潜质,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雕刻技法,创造出许多绚丽的篇章,现代的考古发掘技术使得两千年前的巧夺天工的艺术得以在今天展示,正是我们古代先民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和钦佩。(胡均撰稿)
①《安徽淮北市汉画像石遗存考》范向前 淮北煤师院学报 一九九九年第二期
②《淮北立体主义汉画像》高墨翰 《淮北汉画像初探》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上一篇:宋吉州窑绿釉剔花“郭家记号”枕
下一篇:东汉四神博局纹“尚方”铭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