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里墓群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下塘镇埠里社区鲁庄南约180米。调查和勘探结果显示,墓群位于一低矮丘陵的南坡,平面呈椭圆形,总面积约18.8万平米,其北界为丘陵的陵脊,西界和南界地势低洼,系一条古河道,东界为一条小冲沟。墓群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地理位置优越,是营建墓地的上乘之所。
埠里墓群所在区域微地貌航拍照(镜微向北)
为配合基本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5月至2020年9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群展开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墓葬16座,发掘面积约420平米。发掘结果表明,宋代家族墓地系墓群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现以M1、M12和M14为例介绍。
M1系带墓道的八边形单室砖墓,平面呈“凸”字形,方向170°。墓葬通长14.2、宽6.1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朝南略偏西,呈台阶状,由不规则的台阶7级组成;墓门颇具特色,砖砌仿木结构门楼,高约3.4、宽约3.2米,上为砖雕斗拱及屋檐结构,下为长方形门道内辟拱形门洞;甬道进深0.9米;墓圹大致呈方形,内砌墓室,墓室下部呈方形,内空长约3.86米,直壁直角,在距墓室地面约0.7米处于四个拐角向上内收成八边形结构,然后以平砖顺砌两层普柏枋,向上由八面逐渐内收形成叠涩顶。墓室内设棺床,置三棺,保存完整。
M1仿木结构墓门特写(镜向北)
出土器物共51件(套),分漆木器、金银器、陶瓷器和铜器四大类,包括镶银扣十六曲葵口漆盒、镶银扣漆盏托、镶银扣六曲葵口漆碗、金背木梳、青白釉印花牡丹纹渣斗、青白釉印花牡丹纹银釦盏、青釉银釦盏、六曲瓜棱腹银碗、六曲瓜棱腹小银盒、金钗金镯、金簪、金耳坠等。
M12系墓地发现的最大规模墓葬,通长12.1、宽8.7米,平面呈“凸”字形,方向233°。墓葬早年被盗,顶部不存,墓葬形制与M1相似,为带墓道的八边形单室砖墓。墓道朝向西南,较短;仿木结构墓门复杂繁缛、豪华奢侈、蔚为壮观;墓圹平面呈椭圆形,墓室内部结构比M1可观性更强,有砖雕墓门和窗户,每面墙壁都设置有两个灯龛,顶部有仿木结构斗拱,每朵斗拱出三跳华拱。出土器物共计20余件(套),其中的湖田窑青白瓷腰檐烛台当属精品。出土墓志一盒,虽上半部漫漶严重,但也为判断墓主人身份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
M12发掘过程航拍
M12门楼斗拱特写
M12北壁特写
M14系带墓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平面呈刀把形,方向175°。墓葬规模与M1相当,通长9.62、宽5.24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偏向墓室一侧,朝向西南;墓门亦为仿木结构建筑;墓室外顶部为龟背顶,保存完整,仅北部局部遭破坏,内顶部有仿木结构斗拱,每朵斗拱出两跳华拱,向上由四面逐渐内收成盝形顶。出土器物共计5件(套)。
M14发掘过程中
M14仿木结构墓门特写(镜向北)
综合调查和勘探成果,结合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分析以及对两盒墓志的解读推测,墓地经过严格的选址和规划,其中M12位于墓群最北面,处于最主要、最核心地位,其余各墓依昭穆制度等有序排列,符合北宋家族墓地特征。墓地所属家族祖籍寿县安丰,后迁至“慎县袁团镇”(即今肥东县元疃镇,距埠里乡直线距离约10公里),家族成员的主要活动年代为北宋晚期的元丰至政和年间,M12墓主人为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商家大贾,其墓志撰写人吴奎曾做过尚书令。
M14内顶部盝顶仰拍
墓葬集中区域航拍(201909)
2019年11月26日,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成果,长丰县人民政府、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了“长丰县下塘镇埠里墓群考古成果与墓群保护专家研讨会”,来自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研讨,一致认为埠里墓群是安徽江淮地区一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宋代家族墓地,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具有重要保护和利用价值,建议对墓群进行原址整体保护。
2020年1月,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发掘因意义重大而获评“2018-2019年安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埠里宋代家族墓地的发掘已结束,综合两个年度的发掘,归纳其发掘意义如下:
1.系安徽江淮地区一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宋代家族墓地,等级高、规模大,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好、级别高,填补了安徽江淮之间宋代墓葬研究的很多空白,对于研究宋代贵族的家族墓葬制度、宋代建筑、(瓷器、金银器、漆器、竹木器等)手工业制作技术等皆有重要意义。与同时期安徽省内发现的宋代墓葬比较,墓地规模与1973年发掘的合肥东郊包拯家族墓地相当(其中M12略大于包拯原葬墓),但保存更好,出土遗物更丰富,且大部分出土器物保存完整,品相较好,级别较高,特别是漆木器,体量较大,数量较多(仅M1便出土漆木器18件,与1988年合肥马绍庭夫妻合葬墓同为安徽单个墓葬出土漆木器最多),在同时期墓葬中非常罕见;放眼全国,墓群规模仅次于洛阳富弼家族墓地和安阳韩琦家族墓地(两者皆为北宋中晚期宰相)。
2.系宋代建筑考古的重要地下遗存。在全国范围内宋代地面建筑遗存非常稀少,安徽省现存的宋代建筑遗存皆为古塔,埠里宋代家族墓地发现的大量仿木构墓葬建筑,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为罕见,是宋代建筑考古不可多得的重要地下遗存。按照这批仿木结构建筑技艺、造型风格等,可大致推测墓葬建筑年代为北宋时期,其中M1和M12年代相近,M14略晚,恰与考古断代相印证。
3.系两宋之际南北文化高度交流融合的实证。从墓葬形制来看,八边形墓室、仿木结构墓葬建筑是两宋之际中原和北方地区常见的墓葬元素;从出土器物来看,墓地既有陕西省耀州窑的青瓷器,也有景德镇窑湖田窑的青白瓷器,体现了安徽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实际。
4.系两宋时代镇区贵族阶层的家族墓地。根据对M12墓志的释读,该墓墓主人应为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商家大贾。两宋时期经济发达,镇区之间商品交易频繁,“镇”逐渐卸去军事驻防功能,成为仅次于县城的商品交易次中心,具有了“市”的功能,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我省两宋时期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5.多学科合作的考古发掘,成果显著。发掘的同时,我所文物保护领域的专家也进驻现场全程参与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古建室专家也前往发掘现场对仿木结构墓葬建筑进行测绘和解读,考古队还邀请体质人类学专家对出土人骨进行鉴定和DNA检测。另外,漆木器修复及制作工艺的还原、墓葬结构的三维扫描、棺木木种的检测、金银器成分测定等也都陆续展开。上述多学科手段都为深入阐释墓群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视角。
6.考古、保护、展示三位一体的理念贯穿发掘始终,效果初现。考古发掘的同时,我们针对每个墓葬单体提出相应的保护方案,对形制特殊、保存较好的墓葬,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到场提出发掘建议和保护预案后再开展工作,一批文物和墓葬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目前长丰县已在M1上建立了保护大棚,同时确定了原址保护的思路,并朝着建设遗址公园或墓葬博物馆的方向努力。
7.公众考古成果显著,反响较大。在我所的统筹安排下,墓地的发掘先后被国内和安徽省多家媒体采访和报道。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频道《考古进行时》栏目组也慕名前往考古发掘现场全程跟踪拍摄并制作纪录片。记录片的播放,是对考古工作的宣传,无形中扩大了墓地的影响力,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