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英文版
控制头部导航
首页
概况
博物馆介绍
组织框架
大事记要
信息公开
资讯
新闻动态
重要转载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
城市记忆
展览
基本陈列
新展推荐
赴外展览
线上虚拟展览
展览回顾
藏品
馆藏文物
藏品鉴赏
在线征集
社教学术
活动预告
学术活动
讲座
科研成果
数字博物馆
全景VR
MG动画
AR动画
这十年
淮北-烈山窑址
视频集锦
服务
展览申办
参观指南
志愿招募
博物馆之友
志愿服务
资讯
新闻动态
重要转载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
城市记忆
资讯
>
城市记忆
>
淮北市老木材公司工地发现汉代古井及石磨
发布日期:2010-01-10
部门:
阅读次数:
0
次
2010年3月下旬,淮北市区老木材公司建筑工地开工后,工地上随处可捡到汉代陶器残片以及板瓦筒瓦残片,经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时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四口古代水井,其中有陶圈井以及砖砌井。在工地不到8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存在四口古代水井以及大量板瓦、筒瓦、瓦当、汉砖、套井圈等建筑陶片,其中板瓦及筒瓦较大,都是大型建筑的用陶。还发掘出一段延伸很长的石墙,石墙是在一汉代排水沟里呈南北方向砌筑的,因先前遭到破坏,发掘时仅剩7米多长。另外发现汉代房屋倒塌后的堆积层以及下水道等。这都充分证明了汉代相城城内的繁华和人口的稠密。
在遗址东北角一汉代水井,水井开口于汉代文化层,地层关系明确。古井中发现一汉代石磨(图1),这在淮北地区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石磨圆形,已断成两半,直径61cm,厚5cm (图2) ,中间有一块较平整的圆形区域为磨的内圈,直径18cm。石磨的表面雕凿有规整的绳纹,雕凿的细槽内满布窝状磨齿,绳纹布局具有科学性,同时具有艺术性,具有汉画像石的雕凿工艺。此石磨表面比全国其他地区出土的汉代石磨更美观。石磨中心有方形轴孔 (图3) ,专为安装磨轴所凿,边长4.5cm,孔内楔有铁块,锈蚀严重,但铁块中部清晰可见一圆孔直径2cm,深3cm,并未穿透石磨,此孔为安装磨脐(轴)所用。轴孔两边各凿有一长方形孔,已残,孔穿透石磨,每孔长4cm,宽2cm,这两个孔可起到固定石磨的作用 。经考证,此石磨是汉代石磨的下部,石磨的上部尚未发现,据全国其他地区发现的汉代石磨上部与下部照片(图4)考证此石磨上部可能有斗。
磨,起初称硙,汉代才叫作磨,为碾粮食的生产工具。据《世本》等文献所记的“公输般作硙”推断,圆形石磨在我国的使用,战国早期即已开始,石磨的使用至少应在二千年以前。据笔者所知,关于石磨方面的考古发现,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仅河北邯郸市一例。但报道又过于简单,既无图照,也无尺寸,只是在出土遗物石器后面写道:“有大小石磨,石臼,石锤,石磙,柱础等”,不能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可靠的材料。现在,能被人们公认的石磨考古发现,汉代有几处。
据文献记载,中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小麦始于汉代。《汉书‧食货志》云:汉武帝时,董仲舒曾上奏:“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因此,汉武帝派“遣谒者劝种宿麦”。《后汉书》所载东汉皇帝对粮食生产所下的十几次诏书,其中有九次涉及麦,充分显示了麦在汉代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两汉以粟麦为主的粮食生产结构是北方作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反映,石磨的出现也是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的历史证据
磨的诞生,使人们改变了对大豆、小麦粒食的传统吃法。由“粒食”改为“面食”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圆形石磨的诞生,最初并不是为了将粮食加工成面粉,而有可能是为了将农作物加工成流质的浆类,诸如麦浆、米浆、豆浆之类。这种器具的大量出现同小麦的推广种植又有着密切关系。
淮北相城城内出现如此精美的石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淮北地区在汉代生产力的发达以及文明化程度的提高,此石磨是淮北人民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执笔:解华顶
图1
返 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2009年淮北相城战国城址发掘获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