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山河为证,岁月可鉴。
近日,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透露,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遗产59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0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文化遗产构成要素超1600处。
这些数字背后,不仅是泱泱中华文化遗产丰富的实证,也是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的体现。
“站位高远” + “立足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对赓续民族文脉、展示国家形象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念兹在兹、格外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实地考察11个省区市的15处世界遗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大运河、土司遗址、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10项遗产先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良渚申遗成功,让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国际组织和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泉州申遗成功,实证了我国在古代世界海洋贸易和文明交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景迈山申遗成功,实现了全球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彰显了我国在茶叶起源、种植、贸易和茶文化传播中的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创新,突破管理瓶颈。
一线中轴,连贯古今,一城古韵,文脉绵长。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加强了高位统筹,建立起部市合作机制和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推动央属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开辟北京老城整体保护新局面。古都风韵与时代风貌,得以在此共生共荣。
一条运河迤逦千年,浪桨风帆,运通南北。
一道长垣绵延万里,玉带明珠,坚不可摧。
长城、大运河跨区域协同保护持续推进,京津冀、冀蒙黑、吉辽签订长城保护协定,探索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实体化建设运营。大运河、长城相继获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
各地因时因地精准施策。敦煌研究院建立“一院六地”管理运行格局,大足、云冈、龙门石窟研究院等相继提高级别,承担周边文物资源保护职能;四川省设立乐山大佛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实现世界文化遗产地单一主体管理;遗产影响评估制度全面推行,杭州等地制定评估标准,实施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着力破解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难题。
“保护第一” + “立体展示”
经由我们的双手,先辈们创造的文明瑰宝,必须要完好无损地传递给后代子孙。
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展示重大工程渐次铺开,全面提升遗产保护展示水平——
长城、敦煌、故宫、避暑山庄、布达拉宫、大足石刻等一批重大保护工程组织实施,探索“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模式,改善遗产保护状况和环境风貌,推动遗产保护从经验型到研究型转变。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大足石刻宝顶山“千手观音”保护和“卧佛”治水工程实施,为南方石窟寺文物保护积累成功经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会同承德市开展承德避暑山庄石质文物保护,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传承传统“岁修”模式,为风险防控和预防性保护提供有益借鉴。
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良渚古城考古遗址模拟展示体系、澳门历史城区价值展示标识体系、周口店1号地点保护展示大棚……成为一个个遗产展示示范的典型案例。
数字化赋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历史文物焕新而生。
全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建立,以空间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遗产本体保护管理能力,强化了遗产区、缓冲区空间管控。
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建立多场耦合实验室,推进壁画彩画与土遗址保护材料、关键技术攻坚,形成数字化保护技术标准规范。“数字敦煌资源库”“数字藏经洞”海量数字化成果开放上线,遗产活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多视角影像重建等最新技术的应用,建立起布达拉宫整体的数字模型,实现文物建筑结构实时状态感知和稳定性科学监测;摄影测量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应用于故宫文物建筑及室外陈设测绘记录,助推“数字故宫”等专项成果,故宫博物院官网网站总访问次数超3.3亿次,获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国际视野”+“中国特色”
世界遗产理念与中国保护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特色保护理念体系——
立足中国文物保护的自身规律,国家文物局积极推进世界遗产理念“本土化”,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修订《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形成体现国际视野和传承中国实践的保护理念体系。
202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针对长城遗产构成多样、保存环境复杂等突出特点,提出文物建筑类、考古遗址类长城分类分级保护策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长城科学保护理念。
申遗亦带动北京、泉州老城城市考古研究、文物建筑腾退修缮、遗产周边环境整治,实现老城历史格局、环境风貌和历史文脉整体保护,持续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积累成功经验。
参与世界遗产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4年,由我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成为世界遗产中心推动丝绸之路国际合作40年以来所取得的首个突破性成果。
中法合作开展了巴黎圣母院修复和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保护等多项国际保护修缮项目合作和学术交流;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等与意大利世界文化遗产缔结了友好合作关系。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等成功举办,我国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合作推进保护理念、数字技术、遗产监测研究,联合开展管理咨询、能力建设项目,皆取得丰硕成果。
交流互鉴,合作共赢。这是文脉弦歌不辍的密码,也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
(李翔)
上一篇: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