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家文物局网站
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国家文物局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发布的《2023年度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文物保护、考古科研、运营管理、社会宣传与服务等方面总体提升,日益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利用高地。
古老的遗址镌刻着历史文明的辉煌,俯身触摸这片古老的土地,翻阅的是极具现实观感的历史教科书,叩开的是景致浩瀚的文化窗口,追溯的是流淌千年的文明记忆。
保护+利用:联通“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
去年12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荣获202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获奖评价中写道“为将博物馆学功能纳入考古遗址保护的总体规划树立了一个标杆”;今年2月,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重现大邑商文明盛景,为我国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点专题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新馆
当下,47家遗址公园建有考古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石峁博物馆建成开放,汉魏洛阳故城、凌家滩、邛窑博物馆等建设有序推进,更多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将在公众眼前徐徐铺开。
2023年,开展文物保护展示工程79项,建设工程80项。隋唐洛阳城天街遗址保护展示贯通提升工程提质提效跑出“加速度”,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园主墓保护展示、墓园环境整治、保护性设施建设等核心工程全部竣工。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数字化、智能化、多样化的综合保护展示方式,为系统性保护贡献力量——
古河道已干涸,但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游客可通过“考古时空门”漫游祭祀区,感受三千年古摸底河的潺潺流水,古蜀人滨河祭祀的恢宏场景再现世人眼前。
黄沙漫漶来路,但在新疆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全息投影、VR展示、微缩模型、数字化复原、互动魔法墙等多种手段,让北庭故城的历史风貌在公众面前鲜活。
如今,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24家已建成智慧博物馆,26家搭建了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31家已建成线上展示平台,22家建有线下数字化展示馆,提升遗址的活化价值,让遗址焕发出熠熠光辉。
开放+共享:融合“自身优势”与“交流合作”
古迹是历史见证,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我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挥自身优势,与国内外同行开展交流合作,共同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的冲突与挑战,努力增进人们的文化认同和理解。
过去一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自主或与考古机构合作,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27项。各类考古研究项目131项,学术活动309项,形成科研成果259项,分别同比增长 8%、194%、11%。
国家文物局、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商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发行计划。10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首批特种邮票发布,展现中华文明探源成果。
邮票-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国际合作交流亦更加频繁。从“第六届世界青瓷大会”以青瓷为媒对话世界,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会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进一步深化中法文化遗产合作,再到援助孟加拉国耐特什瓦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纳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务实合作项目清单。双向奔赴的文明对话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互动中注入活力、激发创新、续写新篇。
后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也将充分发挥行业平台和专家作用,汇聚力量,协同创新,放大集聚效应,共同塑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品牌。
服务+阐释:链接“专业要求”与“公众需求”
既要以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为基础,又要通过多样化的价值阐释展示方式,才能让千年遗址焕发新生,让公众成为历史文明的薪火传人。
太湖山下,环壕聚落,玉耀长河。徜徉集保护展示、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人们依然可以触碰到五千年前的文明辉光;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水乡泽国,绿野平畴,气象万千。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形成“1+3”立体展示阐释体系,文化IP被不断挖掘拓展;
豫章故郡,侯国已往,器物有灵。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刘贺主墓去年首次向公众开放,回望大汉文明又添一扇窗。
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现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穿行于遗址之上,找寻先人的履痕;流连于文物之间,聆听历史的回响。
2023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年接待游客总量6720万人次,同比增长135%,免费游客量占比57%。其中,秦始皇陵、圆明园游客接待量超过1000万人次。
据悉,国家文物局正在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战略规划研究,今年下半年还将启动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持续擦亮中华文明名片。
未来,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继续坚持“一园一策”基本原则,加强考古支撑和科技创新,引导社会资源助力公园创建与运营,持续进行文化输出和内容创新,提升价值阐释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服务保障民生更好结合,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赋彩人民美好生活。
(李翔)
责任编辑:杨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