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淮北市博物馆大运河古陶瓷文化百场宣讲活动走进淮北理工学院,带领学生们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遗址”的指示精神,了解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感受大运河文化。
1999年5月,在泗永公路建设中,发现并发掘了濉溪县境内的柳孜运河遗址,出土了一处宋代货运石筑码头、八艘唐代沉船和大量瓷器等文物。这是对隋唐大运河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同时也确定了通济渠流经路线,为研究当时的漕运、造船技术及陶瓷发展、交通运输、世界贸易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淮北市濉溪县境内的柳孜码头遗址,座落在通济渠中段。通济渠起于河南荥泽,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全长一千三百余里。在隋唐运河的历史中,通济渠起到了“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的枢纽作用。
在柳孜码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艘唐代货船,出土时船头缺损,只有部分船身,连尾部拖舵总长12.6米。这个像大扫把一样的尾舵在我国造船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它的出土也是首次。它是原始手握舵到北宋时期垂直转向舵的过渡型舵,被古船研究专家称为“淮北舵”。老师还介绍了用一整棵上千年的香樟树雕凿而成的独木舟等各种船舶,同学们大开眼界。
此次大运河古陶瓷文化百场宣讲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大运河柳孜遗址的深刻内涵,增进了同学们对大运河柳孜遗址的深度了解和认知,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历史文化的热情。
撰稿:陈晓晓
摄影:刘艳
审核:张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