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灰陶纺轮:商代,纺线用具。纺轮,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一种纺织生产工具,一般呈圆饼形或凸圆形,最早为石片,后为陶制的生活器具。制作纺轮的材料很多,石、玉、陶、木、骨皆可,淮北市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商代灰陶纺轮为灰陶制作,略成圆饼形轮状,断面成菱形,正中有一小圆孔。
《诗经 ·小雅 ·斯干》 中有“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的记载 ,所谓“瓦 ”便是纺轮。
陶纺轮使用时,在圆心孔上插入插入木柄或骨柄(即捻杆或锤杆),构成一个简单的纺线工具。使用时挫捻纺杆,纺轮被捻杆带动而旋转起来,系在纺杆上的麻线原料被纺轮的重力所拉扯,一根根细长坚韧的线就此而成。新石器时代随着制陶业、农业和磨制石器三大制造业的产生,原始纺织业慢慢发展起来了,人们发现需要更加纤细、柔软的材料来缝纫衣物,而一些植物、动物的纤维(例如蚕丝、棉花、苎麻等)可以抽成丝、搓成线,用来编织渔网、织衣物,比兽皮树叶更加美观,更加结实耐用。如此一来简单的纺织技术便逐步产生、发展。
纺轮的出现解救了古人因搓线而红肿的双手,同时兼备着牵伸、加捻、卷绕的功能,有效保证着独立一人能纺出更细的线。这一发明改变了原始手搓成线的制作方式,使纺线效率成倍提高,促使纺织机械的产生,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国纺织大国的重要地位。纺轮是最原始、最早的纺纱工具,对中国服饰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曹晶撰稿,胡均 摄影)
上一篇:每周鉴赏:东汉耳杯
下一篇:宋景德镇青白釉印花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