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转眼间我们迎来了市博物馆开馆两周年生日。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也是值得回味的日子。所谓值得庆贺,是因为我馆2004年9月才建成对外开放,还是个新生儿,目前在全省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中,是比较大、比较现代、比较有建筑风格的。现已免费接待观众达二十万人次。所谓值得回味,是因为我们开馆两后年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全馆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和风细雨的走过来了,脚踏实地的走过来了,平平安安的走过来了,而且还卓有成绩。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2006年被评为“全国贯彻公共体育文化设施条例”先进单位,受文化部表彰。这些成绩来得多么不易,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坷坷坎坎不言自明。
市博物馆将以崭新的面貌雄立在淮北,以历史般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淮北,以热情洋溢的笑容接纳着数十万观众,它坐落在风景秀丽、日新月异的开发区,与市政府遥遥相对,与体育馆、世纪广场构成文化氛围极浓的景观地带,占地40亩,建筑面积10670平方米,馆标由著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生前题写,新馆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著名教授齐康先生主持设计,创意新颖别致,造型凝重古朴,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时代的节奏感,它将我市煤炭文化和隋唐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之特色。该馆陈列面积约5000平方米,分8个展厅,再现了淮北在秦汉时期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有过的辉煌;再现了隋唐运河故道柳孜码头当年的繁忙景象;再现了淮北现代发展的历程。
市博物馆1976年成立建制,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合二为一,多年来在相山庙后院办公,几间破房又当仓库又当办公室,工作条件比较简陋,经济条件更差,由于各方面的条件约束,博物馆的工作只能人浮于事,管理方面也比较松散,各种制度未健全。存留很多不规范现象。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下,新馆终于破土动工了。主体建筑完工后,面临着装潢陈列部展工作,这是新的课题,从未搞过,怎么办?文化局孙建局长亲自挂帅昼夜攻关,经过近百天的死拼硬打,终于完成可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
看到新馆开放了,参观人群络绎不绝,欣喜之余,感到心里压力很大,肩上的担子太重,责任太大。
压力之一是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把那么大的摊子交给我们,几千万的财产交给我们,上万件的文物交给我们,如不尽心尽职,怎么能对起上级领导,如有闪失怎么向全市人民交代,于是,我们首抓安全保卫、消防工作,加强保卫人员的力量,把年轻的、从部队专业的同志放在这个岗位上,并加大技术防范方面的投入,严防死守。文物重地,安全第一,我们把文物安全放在首位。目前,我馆以形成“人防、技防、犬防”的三防格局,虽不能算更高级、更科学、更前卫的防范,但也算是防范措施齐备、保卫人员精干、保卫力量较大、政法部门重视的一个部门。
压力之二是从没有馆舍到有了新馆,从没有硬任务到有了新馆必须按时间开放,从较自由化上班,突然到紧张状态,确实有个适应过程,既然要开馆,就要用人,要建立科室,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要分工负责合理化正规化、科学化,有些科室还要求实行军事化。面对新问题,我们感到有点吃力,有点力不从心,有点无能为力,甚至有点无可奈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我们一切是从零开始,是从困难中磨练出来的,我们不仅理清了思路,明确了发展方向,适应了新的环境,摸清了对外接待的规律,同时还建立了科室,因工作需要设了岗,因岗定了人员,明确了责任,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并把所有馆藏文物建立了正规档案。如今,我馆已经正正规规、平平安安、辛辛苦苦走过了两年的路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追昔抚今,感慨万千,博物馆在既没有额外收入,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在有编制未能入,不入编,财政不拨人员工资,人员没有保障,就不能坚持正常开馆的重重困难中,我们艰难的走过来了,没有闭馆、没有向上级叫苦、没有辜负领导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我们感到自豪、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