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首先要认清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文化传统。”在案例分享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良高从考古学角度解读以礼器为物化象征和标识的礼乐制度和礼乐文化,为我们阐明“何以中国”。
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时代一系列玉质和陶制礼器出现,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礼器系统形成,再到商周文化时期成熟的青铜礼器体系,徐良高清晰介绍了礼制从出现、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的形成即国家的出现和成熟以礼器制度的形成与成熟为标志。随后,以青铜礼器和礼乐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大传统不断被周边文化接受,‘青铜礼器文化圈’不断扩张,出现了孔子‘夷狄用诸夏礼则诸夏之’的华夷之辨观点。”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等突出特性,在礼乐制度何礼乐文化中得以生动展现,“从二里头文化礼器组合到种类更为丰富的以酒器觚爵为核心的二里岗、殷墟商文化礼器组合,再到周代以食器鼎簋为核心的礼器组合。”徐良高通过礼器组合变化的例子,认为不同代际、不同区域的文化不断接受、融入、传承、发展着礼乐文化。他还以秦汉后的儒家文化为例说明这种传承与发展,“历代学者通过对三礼等典籍的注释、研究,不断注入新思想,发展传统的礼乐文化。”
“与礼乐文化相辅相成的是中华文明独特的汉字体系。”徐良高特别指出汉字在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说,高度发达的铸造青铜礼器和传承有序的汉字体系是礼乐文明的载体,是有别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中华早期文明的突出特征,彰显了‘何以中国’的历史进程。”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讲好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在回顾中国考古学的百年发展及其成就为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文化传统提供的大量新发现、新成果的同时,徐良高也关注着公众考古活动、互联网传播。徐良高认为,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每一处考古工地的基本工作要求;互联网技术为传播考古知识和中国故事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有力的工具。二者让公众真切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有力推动了公众对考古学成就的了解。
“现在几乎每一项重要考古发现都有电视和网上直播,都有极高的收视率,均掀起一波波关注、讨论中国历史文化的社会热潮,如四川三星堆祭祀坑、南昌海昏侯墓葬和曹操高陵的发掘直播。”徐良高表示,探明“何以中国”,揭示优秀文化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中国考古人一直在努力。
(赵军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