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绿釉罐。敞口,斜弧沿,尖圆唇,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一道凸弦纹,腹中部饰两道凹弦纹。内无釉,外施绿釉至底部,有积釉现象。红色胎。
釉陶是一种特殊的陶器,它是在陶器的表面加上一层低温釉,汉代时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低温铅釉的特点是釉面光泽强,表面平整光滑,釉层清澈透明,犹如玻璃一样,但硬度比较低,容易出现划痕,化学稳定性较差,釉色主要有黄、绿两种。
绿釉是以氧化铜作呈色剂,以氧化铅作助焙剂,烧成温度约为700℃--900℃,釉面光亮,含氧化铜的石灰釉在氧化气氛中呈现出绿色。我国传统的绿釉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出现一层银白色光泽,被称为“银釉”。“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东汉是釉陶最发达的时期,釉陶器的种类有壶、罐、洗、博山炉、瓶等,还有建筑模型和鸡、鸭、狗等陶塑。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张岛撰稿,胡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