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首衔环是汉代画像石刻比较常见的一种图案,它是由饕餮纹逐渐演化而来。饕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神兽,因为这种神兽凶恶、贪婪,所以一般让其衔环,作为铺首置于大门上用以驱邪。汉代画像石刻中的铺首,往往综合了许多兽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夸张变形,造型既像牛,又像虎,面目凶恶,非常可怕。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神。现在民居中常见的虎头门环正是这种文化因素的延续。
淮北市煤建公司出土的 “建初四年”铺首,头戴山字冠、上刻朱雀、柳叶眉、水滴眼、蒜头鼻穿鱼鳞纹环、火焰型胡须上翘、兽面上刻毛发,采用浅浮雕加阴线刻、地子平整。还有其他画像石,读者可到馆内参观。
通过对80多块块汉画像石墓门“铺首衔环”的观察,大致从11个方面对铺首衔环的山字冠、眉毛、鼻子、眼睛、耳朵、胡须、下颌、瑗环、佩饰、墓门尺寸、雕刻技法,进行比对。
1、山字冠的造型:从冠型看、造型整体像“山”字,但在细节上有很多区别,有些铺首头戴山字冠不如说山字型头。冠的两侧有的是平顶、有点是斜顶、有的是弧顶、有的是大拇指肚型顶、各种顶有的无装饰、有的饰两道或三道弧纹、有的刻几道竖阴线;冠的中部也是形状各异,有的呈长三角、有的呈梭镖状三角头、有的呈桃形、有的呈三角翼型、有的呈元宝型、有的呈四角型、有的呈亭顶型、有的呈梯形,有的还在其上刻几条阴线。
2、眉毛造型:共有四种眉型,柳叶眉、牛角眉、直线眉、弧线眉,其中牛角眉有弯曲度大小的不同、牛角长短的不同、牛角稍弧度的不同,有少数在眉毛上刻密集线纹,这样表现的更生动一些,而不是只刻一个眉毛的轮廓。大部分眉毛只刻轮廓。
3、鼻子的造型:有的是长直鼻、有的是短直鼻、有的呈八字型、有的呈蒜头型、有的鼻粗长、有的鼻粗短、有的鼻细短、有的鼻子中间分开。
4、耳朵的造型:耳朵的形状主要是“勾云”型、“D”型、“B”型。还有部分铺首不刻耳朵。
5、眼睛的造型:根据眼睛的形状主要有水滴眼、杏核眼、桃形眼、园眼、半园眼、大瓜子眼、小瓜子眼。杏核眼、桃形眼、园眼这三种眼刻眼珠,其他的不刻眼珠。
6、胡须的造型:火焰型、牛角型,胡须的朝向有向上、向下、向侧,还有部分铺首不刻胡须。
7、环的造型:从数量看有单环、双环,从形状看有瑗、环,从装饰看有的在环上刻鳞片纹、绞丝纹、麻点纹,有的环下刻十字穿(衔)环、刻八字型,有的环内刻半月型、有的刻双角,还有部分环没有装饰。
8、从辅助纹饰看:有的铺首上刻朱雀、有的刻鱼纹、有的刻十字穿环或十字衔环、有的刻仙人戏凤、有的刻龙、虎、马等,最多的是刻朱雀、十字穿环或十字衔环。
9、下颌的造型:有的宽大、有的呈三角、有的半园、有的扁平,还有部分不刻下颌,但是它们都无嘴的造型。
10、墓门的尺寸:最高的尺寸134厘米、最低的尺寸83厘米、最宽的尺寸65厘米、最窄尺寸47厘米。最多的墓门宽是介于50厘米60厘米,门高是介于97厘米117厘米。几乎没有大小一样的墓门,即使同一对门,高度一样、宽度也不一样。这是造成铺首衔环不能有统一模板的重要原因。
11、从雕刻技法看:几乎全部是浅浮雕加阴线刻,地子平整。有两例地子是凿地席纹、一例是糙地凹面浅浮雕。
通过对铺首衔环这一形象11个方面比较,发现众多的墓门中没有完全相同的铺首衔环,即使是同一墓室的同一对墓门,墓门上刻的画像也不完全一样,只是艺术风格、雕刻技法相同。对于铺首这个凶恶形象的表现,石匠师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对山字冠或山子型头、眼睛、眉毛、鼻子的刻画,至于耳朵、胡须、下颌在匠师的心中只是作为辅助部分衬托,都是可有可无的,山字冠或山子型头、眼睛、眉毛、鼻子是匠师们在着力表现铺首时的共同的文化认同,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铺首的形象没有耳朵、或没有胡须、或没有下颌,或者其中的两项、三项都没有的原因。
铺首衔环的形象很多专家认为源自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马承源先生认为:“宋人将青铜器上的表现兽面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为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曾传轺先生也曾指出“铺首的形制有冶蠡状者、有作兽吻者、有作蟾状者、也有作龟蛇及虎型者,殆用以镇凶辟邪者也”。
从淮北市辖区出土的图像各异的铺首衔环,结合外地的铺首形象,可以看到汉代各个地域的画像石中铺首衔环图像及表现手法是有差异的,汉画像石中的铺首衔环图像是继承、吸收了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兽面纹,结合当时当地汉代社会文化背景和地域文化特色,加以综合最终形成的。所以我们看到石匠在制作铺首衔环画像石时,每个匠师都有一个自己心中的“铺首衔环”,这也是其他各地汉画像不同的原因。(杨建华撰稿,胡均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