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预告:境•界——连云港市博物馆藏佛道教造像展
时间:2022年7月29 日——8 月28日
展览地点:淮北市博物馆二楼展厅
展览介绍:
佛教及佛教艺术起源于印度,两汉之际,自古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与兴盛。佛教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国儒道文化融合发展,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统:汉传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一是汉魏两晋南北朝阶段,是佛教传入到兴盛时期;二是隋唐阶段,是佛教鼎盛时期;三是宋元明清阶段,是佛教由盛转衰时期;四是近现代阶段,佛教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
伴随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惟妙惟肖的佛国众相,它留给人们无尽的艺术享受,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技艺与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佛教造像艺术,虽然产生于古印度,但真正把它推向社会、推上艺术顶峰的仍是中华民族。十六国时期,中国内地出现了真正具有礼佛目的、独立供养的佛像。
连云港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曾占有在重要的一页。海州城素有“九庵十八庙”之称,孔望山摩崖造像比敦煌石窟早300年,享有“九州崖佛第一尊”、“中华母窟”等美誉。唐宋时期不断兴建庙宇,明清两代对云台山三元宫屡次重修,在云台山一带形成佛教建筑群体。包括佛像、菩萨、弟子和罗汉像、八部护法像等佛造像的造型及形象都是严格遵循着其神格来塑造的。身姿端严,象征威仪清净,端庄高雅;容仪具足,象征能令见者皆生敬爱法喜之心。诸佛手印种类甚多,每种都有特殊的含义和作用,以各种不同的印相来表示佛的内证、誓愿和各种功德。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唐代以后,道教得到很大发展,造像活动也逐渐兴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宋元时代,道教造像艺术已达到十分高超的水平,人物形象生动逼真,不论是艺术表现手法还是工艺技巧。明清以后,道教造像艺术进一步纯熟。
连云港境内的方士、道士活动历史也较为久远,隋时已建有郁林观。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道教在元明两代兴盛一时,道观建筑林立。道教神仙种类很多,其形象也是多彩多姿的:雍容端庄的玉皇大帝,慈善温厚的土地公,威严的张天师等等。
本次展出的70余尊连云港市博物馆藏佛道教造像,时代跨越唐代至清代,其中佛教造像占大部分,均为连云港市博物馆馆藏,将为我们呈现连云港地区佛道教造像的精彩造型和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