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铜矛。骹部后端圆,有一圆形小穿。与叶部相接的一端呈方体,叶部棱脊,两侧凹下为血槽。两侧刃起。
其总体形制是:銎柄,窄叶、圆脊,往往銎筒直通矛脊,与銎筒一侧多有一至两个穿孔,用以固定矛头于矛柄之上。矛头包括“身”、“骹”两部分。身有锋刃,中线称“脊”。骹中空,略呈圆锥形,用以插柲(柄);两旁常有环钮。柲端有铜饰。
矛属刺击兵器,是枪的前身,古代矛还叫镞、矟等,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骨、角质“复合工具”,其原始形态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大大提高了矛的刺杀效果。商周用青铜制作,汉代以后多用铁矛。
矛在我国古代兵器史上使用期最久,商周以来的主要兵器门类之一,它的别名很多,但作用都一样,是一种长而尖形的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武可撰稿,胡均摄影)
上一篇:每周鉴赏:东汉陶耳杯
下一篇:每周鉴赏:战国殊布当釿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