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先秦时期,祭祀祖先的活动在都邑中的宗庙里进行,有“古不墓祭”之说,而到了汉代,墓祭开始盛行,建立墓上祠堂之风在汉昭帝时期已经普及到社会中层,《盐铁论•散不足》记载,贤良文学在抨击当时社会上的厚葬陋俗时指出:“今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合,垣阙罘罳。”“祠堂”的“祠”字在汉代字书中被训为祭祀之义,说明墓上祠堂是墓祭祖先之处,根据儒家“事死如事生,礼也”的礼制规定,这种墓上祠堂与皇帝陵旁所立之“庙”的性质完全相同,是仿效帝陵旁的“庙”而建在墓地中的。2019年我市出土了一座完整的汉代石祠,为我们揭开了汉代墓上祠堂的神秘面纱。石祠复原图
汉代石祠是对地下墓葬中死者进行祭祀的地面建筑,该石祠由前后顶盖石、左右两块抱鼓石、左右侧壁石、后壁石以及两块基石组成,四壁皆刻画精美的画像。其独特的前室后龛布局、抱鼓石形建筑风格,在全国皆是首次发现,填补了汉代祠堂研究的空白,其学术研究价值极为重要,是难得的汉代文化瑰宝。
后龛左侧壁石画像
后龛右侧壁石画像
后龛后壁石画像
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时节里,进行“祭之以礼”的慎终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