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要求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强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深刻阐释了考古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也对新时期考古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新要求,是考古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正进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肩负增强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使命,因此,做好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就在同日,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在原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基础上更名组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由30名增加至90名,主要承担分析监测技术、空间及微观测量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等技术考古科研,考古标准技术规范研究,组织水下考古、科技考古、边疆考古、中外合作考古等工作。考古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国家文物局和有关部门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举措,也是对我国考古事业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影响的标志性事件,可谓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一年来,考古研究中心在国家文物局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以“9·28”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以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新时代考古研究高地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
聚焦行业需求,谋划行业发展。按照习总书记“加强考古资源调查和政策需求调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规划水平”的指示要求,国家文物局委托考古研究中心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组织编制《国家考古工作“十四五”规划》,从重大考古问题研究、考古科技创新发展、建设工程考古工作机制、考古能力建设、考古国际合作和公共考古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回应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关心和期待;落实总书记关于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批示精神,牵头承担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专题调查和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西沙海域石屿二号沉船遗址和华光礁考古调查、上海“长江口二号”水下考古调查、福建漳州圣杯屿沉船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和水下考古队员进阶培训等项目;扎实进行考古人才队伍建设调研,研究编制考古探掘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持续开展主动性考古项目实施状况评估等,为考古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贯彻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大局。积极响应国家援疆、援藏工作大局,大力推动西藏、新疆等边疆考古工作,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昌都地区考古调查和林芝地区拉颇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旅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图木舒克市唐王城遗址等反映汉唐以来中央政府治理西域、军政建置的重要遗址考古工作。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合作,继续开展中国和沙特合作塞林港遗址联合考古工作,积极推动与柬埔寨、印尼、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希腊等“一带一路”国家的考古合作与交流。
发展科技考古,促进科技创新。考古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山东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环境考古、分子古生物学、年代学与动植物考古等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科技考古项目、课题研究;编制科技考古标准规范,推进科技考古样本库与数据库建设,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出水木质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研发”、“水下考古探测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实施,推动中国考古工作的科技创新发展,切实做到“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
做好考古遗址保护工作,推动考古成果活化利用。编制“南海I号”出水文物保护项目规划和专项文物保护方案,进行发掘现场保护;深入推进甲午沉舰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在山东威海召开近现代沉舰研究、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研究推动设立水下文物保护单位、水下文物保护区,加强水下考古遗址保护管理、安全防范和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充分发挥甲午沉舰遗址和出水文物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策划、组织中国考古大讲堂等中国考古百年纪念系列活动,向社会大众积极传播考古工作理念,充分展示考古工作成就,深入阐释中华文明,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下一步,考古研究中心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总体规划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调研时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厘清工作思路,坚持科研机构的发展方向,着力将考古中心建成考古研究的国家队、水下考古的主力军、重大项目的专业平台和行业发展的高端智库,创建世界一流的考古研究机构,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巩固水下考古优势,积极拓展新领域。以争创世界一流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水下考古,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开展重点海域水下考古调查,持续实施长江口二号沉船、南海Ⅰ号沉船、甲午海战沉舰、华光礁Ⅰ号沉船、南澳二号沉船、圣杯屿沉船等重点项目,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提升水下考古科学研究和科技保护水平。大力发展科技考古,继续推进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建科技考古实验室,通过长期合作共建,培养科技考古人才,掌握科技考古发展前沿,打造科技考古的“朋友圈”和“工作群”;研究建立科技考古分析检测和样本、数据存储的标准规范体系;依托考古研究中心南海基地、北海基地和“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考古学科的综合性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以西藏、新疆地区为重点开展边疆考古工作,围绕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农业发展和文明化进程,新疆汉唐以来军政建置、边疆治理、宗教考古等重大课题,长期深入开展考古研究。继续推进沙特塞林港考古项目和我国周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合考古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外国考古学术研究和外国考古管理政策法规研究,通过共同制定规划、工作指南、行动计划、工作框架等方式,明确考古走出去的指导原则、支持方向和重点项目,逐步形成涉外考古的制度性安排和规范化管理。
二是发挥国家平台作用,组织推动重大项目。承担国家重大考古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评估和宣传等工作。深度参与“考古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等重大考古研究项目;参与组织建设全国考古发掘信息系统、考古档案数字化、科技考古样本和数据库等重大基础工作;参与组织实施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参与组织实施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重大外交行动中的中外联合考古项目等。
三是深化政策规划研究,建设国家考古智库。推进考古学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理论支撑。针对考古工作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深入开展相关调研和研究工作,推动制定考古机构建设、考古标本库房、考古数字化等标准规范,以呼应行业需求,服务事业发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着总书记“9·28”重要讲话的东风,考古研究中心在前期顺利启航、步入正轨基础上,将继续加强能力建设,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工作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继续不懈努力!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