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
英文版
控制头部导航
首页
概况
博物馆介绍
组织框架
大事记要
信息公开
资讯
新闻动态
重要转载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
城市记忆
展览
基本陈列
新展推荐
赴外展览
线上虚拟展览
展览回顾
藏品
馆藏文物
藏品鉴赏
在线征集
社教学术
活动预告
学术活动
讲座
科研成果
数字博物馆
全景VR
MG动画
AR动画
这十年
淮北-烈山窑址
视频集锦
服务
展览申办
参观指南
志愿招募
博物馆之友
志愿服务
资讯
新闻动态
重要转载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
城市记忆
资讯
>
城市记忆
>
隋唐大运河组成部分
发布日期:2011-01-31
部门:
阅读次数:
0
次
隋唐大运河组成部分
广通渠
隋代
统一南北以后,陆续开挖了以洛阳为航运中心,首尾相接的几段运河。
广通渠
:从京城长安至
潼关
东通黄河。长达300余里。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恺主持。以
渭水
为主要水源,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通济渠
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为了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洛阳,每月役丁2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
淮北
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
通鉴
·隋纪四》)。通济渠在黄河南岸,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
洛水
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
荥阳
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引黄河水进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í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
山阳渎
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在修建通济渠的同时,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
永济渠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卫河和芦沟(永定河)等自然河道开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当年完成。全长1900多里。
疏浚江南河: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为中心,在
太湖平原
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
钱塘江
,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炀帝下令作进一步疏浚。《
资治通鉴
》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
会稽
。”会稽山在今浙江省
绍兴
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
秦始皇
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
河北
、
河南
、
江苏
和
浙江
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较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所以,当时开凿运河也是为了解决粮食北运的问题。
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
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向农户征收
地租
和
田赋
,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中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返 回
上一篇:
回首千年大运河
下一篇:
隋唐大运河功绩